新华社:魔幻现实主义的“新闻悬疑”
(2010-03-18 00:18: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暗香书影 |
魔幻现实主义的“新闻悬疑”
作者:新华社上海分社总编室编委
调研部主任
孙浩元写了一部精彩的推理侦探小说。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禁想起了《达芬奇密码》这部同样精彩的推理小说;而就在不久之前,我刚刚又重温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影片。在我的心目中,这三部作品的分量是一样的。也许有人觉得我太拔高了,但是谁说我们中间就不能产生杰出的推理小说家,不能有杰出的作品呢?如果这部作品引起了洛阳纸贵的效应,或者被改编成《暗算》《潜伏》这样的热门影视作品,我将毫不奇怪。
在作者的规划中,他要写一系列“新闻悬疑”作品,目前已经出品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2.0》和这部《杀人游戏之现场直播》,都具有显著的新闻特色。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甚至安排了自己的同学、家人、老师和他本人“客串”角色,幽默了一把。选择新闻行业作为小说的载体,对作者来说再自然不过,他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出身,毕业后又都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达九年之久。
推理小说需要把读者的兴奋点调动起来,就得有强烈的悬念。这一点和杀人游戏毫无二致。根据作者在小说中的叙事,杀人游戏就是在我辈读大学的九十年代后期传到中国的。遵照这个版本,我们一干人就是中国最早玩杀人游戏的一批人,堪称开风气之先者。就是从那时开始,本世纪以来的近十年,杀人游戏在白领、学生等群体中大行其道,蔚为壮观,愈演愈烈。
你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一个杀人游戏:从俱乐部里的杀人游戏到电视台里的杀人游戏,从虚拟的杀人游戏到真实版的杀人案件,从益智的游戏到未知的恐怖……我想说的是,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时候,不知能否感知到作者的用心良苦?长篇小说的谋篇布局非有一番长思量不可,几十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不是画个脸谱就可以的,“杀人犯”“盗窃犯”“敲诈犯”这若干条线索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交叉进行,作者绝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经典推理小说以冷静见长,不如此则难以将错综复杂的头绪一一道明,而在这部作品中,我还嗅到了热烈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试想,在现实之中,你所在的城市里,你会看到电视台女主播之死演变成一场新闻狂欢吗?你会看到最一本正经的《XX新闻联播》会成为全民的“猜凶手”狂热游戏吗?你会看到人们像给“超女”投票一样选择“最具人气”的杀人嫌犯吗?不会。我想到了余华在《兄弟》中营造的小镇选美的疯狂气氛,真是异曲同工。然而,“魔幻”的背后是“现实”。在现实中,不是有电视台开出“别斯兰事件死亡人数”的竞猜短信游戏吗?不是有电视台为自家的播音员之亡故而大肆煽情吗?不是有巴西的主持人为了收视率而疯狂杀人吗?至于女主播与市长、台长、董事长的那点事,我劝你还是相信了吧。
作者孙浩元,常以玩世不恭面貌示人,而在他的内心和文字背后,有着诚挚的严肃思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就以这部作品中出现的那起未成年人犯罪为例,你就可以窥见真实世界中的荒谬。且看作品中的描述:“检察机关特地召开了一次听证会,这次听证会被称为‘特殊的圆桌会议’”,“学校老师、公安机关等部门代表发言认为,四人悔罪表现较好,建议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夏秋雨和老公廖文波的发言记录很短,只是表示同意和解不再追究,四名嫌疑人的监护人赔偿夏秋雨一家五万元”,“何婉婷的父亲是何峻毅,以前是顺宁的副市长,后来因为贪污腐败被抓了”……简直就是一部活报剧!恐怕每位读者都曾看到,在记者们的笔下,“圆桌会议”“人性化执法”都是何其美丽的字眼呵。如果我们只看字眼,社会已然是和谐无比,不是记者愚笨或者昧心,而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仿佛过山车,总是上演“种龙种收跳蚤”的事情。在佘祥林、邓玉娇这些现实版的司法案件中,我们不是一再看到类似正义被强奸或险被强奸么?
作者的行文之中,不时会有对现行新闻制度的绝妙调侃。记者们总是揭露这个那个“行业内幕“,现在自己行业的内幕也被自己人揭下了,这才公平。作为行业中人,笔者自然体知制度中的滋味。没有做过检讨的记者不是好记者,惟收视率马首是瞻的新闻工作者则滑向了另一个极端。新闻记者是时代航船上的瞭望者,新闻同行们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