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还没摆脱国家至上的阴影

(2009-05-31 22:32:37)
标签:

杂谈

腾讯做了一个专题,觉得非常有意思,忍不住转过来,当然把我认为最好玩的东西,要放在醒目的地方。

 

 

 

 

其实应把那位有骨气“撕票”的女同学喊过来:故意损毁人民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当地执法机关应对其依法追究责任。即便想要维护心中的“尊严”,也不能以违反国家法规为手段……

 

 

 

 

http://img1.qq.com/view/pics/17957/17957770.gif

美国的球员离开校园时,竟打开旅游车的车窗向围观的学生撒人民币,不少学生哄抢,场面失控。有女生捡钱后撕碎扔进垃圾桶表示抗议,但随即有学生从垃圾桶捡回碎币。有人说捡外国人丢的钱,就是丢中国人的脸。可细细搜索后可发现,“捡钱=丢脸”的公式一旦成立,那丢脸的人或事可以说无处不在了……

 

 

宁要合乎常理的举动,不要在洋人面前表演
  中学生争相捡拾被撒落在地上的人民币的行为,先不谈丢脸与否,起码是个合乎常理的举动。我们看到的是只要是公共场合免费派发的东西,从安全套到圆珠笔,基本都能引起“争抢”。如果说争抢人民币确实是道德水准不够,那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难题,我们没法苛求那些还是纯消费者的中学生能够对被人故意撒落在面前的人民币做到无动于衷。
不是所有事都牵扯国格
  至于网民争论的“拾老外之钱,丢国民的脸”,我颇不以为然。谁能代表“国民”?你说是那群见钱发绿光的抢钱者,我说是“置若不见的大多数”。见了些丑态怪相,就下结论“丢了XX的脸”,是种有失偏颇的“宏大叙事方法”和“代表癖”心理。因为闹剧中施“胯下辱”的是老外,所以用国籍对立来将“捡钱还是遗捐”上升为“捍卫国家荣誉”高度,正是植根于这棵谬种。
骂别人丢脸的人,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若无限上纲地予以斥骂什么“罪不可恕”,我以为是颇有些神经过敏了。这样的高调责备与谩骂,除了留下一地的唾沫,似乎也未必有助于解决多少实质问题。那种天然地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动辄对人家摆出一副“罪不可恕”表情的痛快开骂,听起来好像正气凛然,骨子里可能恰恰展示了其虚伪和缺乏自我反省意识的本质。

 

 

5月23日晚上,湖南湘西某地有关方面邀请美国体育使者男子明星篮球队与立陶宛苏托瓦职业男子篮球队在该地体育馆举行对抗赛。赛前,两支球队分别到当地的一些中学进行访问,然而,在5月22日美国体育使者男子明星篮球队到市第一中学访问时出现让人愤怒的一幕,一美国球员在车辆离开校园时打开窗户,向围观的中学生撒人民币,造成现场一度失控。

 

据现场一些群众说,撒钱事件后,不少孩子涌到美国人的大巴车前伸手要钱,让人遗憾。可也有一个女中学生的行为让人欣慰,她捡到钱后当场撕碎并扔进垃圾桶表示抗议。但是,她撕碎扔进垃圾桶的钱马上被另一中学生当场捡了出来。

事件在校园内和当地论坛引起极大争议,大部分学生和网民谴责美国球员的这一行为,要求有关组织方面就此事件进行解释,一名网友发言说“确实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先不管人家国外球员如何如何,学生像乞丐一样地疯抢零钱的行为真的是丢学校的脸,丢湖南的脸,丢国家的脸。另外,这些个老外如果是蓄意如此的,主办方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地教育界一知名人士就此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发文反思道:老外丢钱、学生争抢,凸现中学素质教育苍白。他说:面对老外的丢钱行为,学生可以有三种应对方法:一是我对你丢的钱无动于衷,你丢你的,我走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是像现在这样争抢,得一块算一块,得了好打电子游戏去或请同学吃零食去;三是按秩序捡起来,还给老外,甚至提醒或斥责他:钱(人民币)不能乱丢,既影响了城市卫生,又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如果我们的学生这样做,那不仅不会自找羞辱,还会受到老外的赞扬和尊重。 扬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