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生词,深度影响了全球15亿网民的现实生活,美国《洛杉矶时报》称中国的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在E时代它已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人肉搜索究竟是互助精神的体现,还是一种新的暴力?小说《人肉搜索》作为第一部探讨这一热点现象的文学作品,刚一上市就引来各方反响。
小说《人肉搜索》的作者孙浩元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以敏锐的新闻视角,抓住了当下的热点现象“人肉搜索”,用文学的手法演绎成一部悬疑小说,用孙浩元的话说,
“在用小说的形式写新闻”,一部带着恐怖色彩的希区克式的故事开辟了一个新的写作领域:新闻悬疑。
孙浩元说,“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时刻关注着当下席卷整个网络的这一‘新式武器’,对于有些‘人肉搜索’事件,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若没有‘人肉搜索’的参与,谎言永远无法拆穿。”但人肉搜索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肉搜索叫好的同时,孙浩元也越来越不安,“我希望,每个人在参与人肉搜索之前,在泄露当事人隐私之前,在你点击鼠标敲击键盘之前,能稍微犹豫一下,想一想,这个人的错误是不是值得饶恕?有没有其它理性的方式来惩罚他?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把他淹死在众人的口水中?人肉搜索给他带来的伤害,是否会超过他应该受到的惩罚?”
作为第一部探讨“人肉搜索”现象的长篇小说,《人肉搜索》一问世就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注意。小说率先在网络上发表后,很快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的读者给孙浩元留言,而曾做客央视“小崔说事”共话网络文学的作者马路虾说:“小说《人肉搜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只有键盘、服务器、暴躁的网民和无辜的受害者的世界。”专栏作家猫小九说,在网络时代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希望《人肉搜索》能泼一盆冷水,让网民们更冷静一些,人人都有监督和发表言论的权利,但并没有审判别人的权利。悬疑作家阴阳眼则认为:《人肉搜索》是一个另类的恐怖故事,它的恐怖不在于场面、情景,或者是情节,而是在这个故事背后让人发凉的代入感。《藏地密码》策划人闫超表示,希望这本书的面世,可以让那些热衷于发起和参与“人肉搜索”的网友们能理智一点,克制一点,就像小说里那样,每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可能早晚也会伤害到自己。
本报记者 蔡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