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度韩寒联手埋葬中国文学

(2011-04-17 23:45:40)
标签:

韩寒

百度

中国文学

《庄子》

《老子》

it

分类: 【挨踢乱弹】

文/易方寒

    “百度文库”事件沸沸扬扬的吵了一个多月,我一直不想去仔细的分辨孰是孰非。因为在笔者看来,百度和包括贾平凹、刘心武、阎连科、韩寒、郭敬明、李承鹏等在内的近50位中国作家的联合代表团的争斗,具有一致的目标,就是埋葬中国文学。

    作家一方,韩寒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了食油,声讨百度”,这不仅是版权之争,更是利益之争。斗争的结果是“百度文库”停业整顿,韩寒也没有获得“食油”。有趣的事情是,以后大家不用到百度看小说了,还是去小摊上买盗版了。

 

百度韩寒联手埋葬中国文学

    这场斗争的焦点并不是版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是中国文学再次进入利益争斗圈。虽然对阵的结果是百度文库洗心革面,另行开张,采取利益分成的模式以表示对“版权的尊重”。也许以后百度里还会出现韩寒的作品,但是那已经不再是韩寒的作品。中国文学的面临商业化思维使其将遭灭顶之灾。

   可以这么说,百度与韩寒不是再打一场战争,而是在联手办一个葬礼,为中国文学所办的葬礼。

    商业化思维产不出好文学

    中国文学目前面临的两个挑战:一方面是商业化让文学作品商业味,文学家们急功近利,鲜有经典作品;另一方面,文人的思维让文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中国文学有过那么几个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贤大作频出,《老子》、《庄子》、《论语》等至今被奉为经典;唐朝时,国力昌盛,诗杰此起彼伏、李白、杜甫的诗句至今吟唱不绝;宋朝偏居一隅,战活频发,却也激发了辞曲的创作,宋词繁荣一时;明清时期,隐居者众,一壶茶一个故事,便有了至今流传的小说读本……

    然而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鲜有文学家能够锦衣玉食,绫罗绸缎。相反,向孔丘之困,李白之窘的居多,更有杜甫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锵之音……

与此相比,当代的“作家”日子要好过的多,不仅有稿费,出书的版权费,还有后期的利益分账,更有韩寒等还可以友情出演更多《宅居动物》,从中博得一杯羹,而还有更多的商业活动的参与,恐怕也是时下许多作家“揽金”的手段。

    而现在的文学作品,还不要与明清之前,就是与鲁迅、老舍、巴金等前辈的作品相比,还鲜有胜出者,恐怕“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判断在文学界不能成立。因为他们都还在“维权”,还在觥筹交错的“商眼”中。其作品也必然是声嘶力竭的“讨薪运动”,或者是无关痛痒的“隔靴搔痒”,更多的是风花雪月的“半面琵琶”,仅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也许不怪我们的作家,是整个社会使然,正如韩寒所说,大部分作家两三年才写一本书,一本书就赚一两万。这些写作者们可能才年薪一万块,月薪八百,没有社保,还得交税,除了几个顶级畅销书作家,中国作家绝大部分都收入微薄,很多网络作家更是一天要写一万字,靠着千字两分钱的下载收入维生。

    于是,“讨薪运动”便不断的出现。谷歌扫描了中国作家的图书,每本先支付几十美元,然后显示了目录和内容摘要,如果要阅读全文,就付费下载,谷歌图书馆再和中国作家分账。我们的作家不满意,于是文著协和谷歌谈判,结果谈着谈着人家就退出中国了。现在呢,关起门来,和自家兄弟百度谈判,谈判一度破裂,结果也并不让人满意,百度的文库把没有版权的作品清除了,那些作家们还是在喝“西北风”。

    百度韩寒联手打造文学坟墓

    百度在与韩寒们谈判的时候,也许忘了一点,韩寒们是他的内容来源,虽然现在是杯水之黍,但也可称衣食父母;而韩寒在声讨百度之时,也没有注意到,百度们的存在也让商业化思维觉醒的作家们受益匪浅,至今百度指数里,韩寒每日的人气搜索还是在数万之举,而韩寒在新浪博客的点击,也会有不小的比例来自百度。

    还有一点,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许多的论战都被发现时炒作,这一次的“百度文库”是不是文学家们的玩笑也未可知,韩寒也许不至于玩这么低级的游戏,但是咱这粗浅之人又怎么看得穿呢?

    就在今天,刚刚看到韩寒在初出道时的《杯中窥人》,深以为然。文中“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的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

    已经过去了12年,这篇文章在今天还是那么深刻,文学也如人性,更如杯中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吸多了社会的水,商业的水,沉到杯底了。

    百度与韩寒的此次争斗,也许还没有最终将文学摧枯拉朽,但是也可使其步入风烛残年,距离寿终正寝为时不远了,而他们的口水战正好成为其墓志铭,流传后世。

 

中国文学还有不死的理由吗?

    让专职兼职的维权人不再写小说;

    让百度式的商业更加成熟,成为作家的衣食父母;

    让商业式的口水仗少一些;

    让作家安心创作,不再涉及利益的纷争;

    让百度和韩寒们多思考一下他们的用户和读者,而不是企业或个体的一时之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