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阮蛋白不可怕但结构改变后异常可怕

(2014-01-16 20:56: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环保呐喊

【明辨是非】阮蛋白非常独特,它不是病毒,它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当然也没有DNA、RNA,但它却能够复制,能够传染,更有致命的攻击力。按照生命科学的常规知识,科学家似乎还不能接受这些奇异现象,也就是说人类离解开生命之谜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按照下面的文章介绍,阮蛋白是因为折叠方式改变才有致命性。阮蛋白是在爆发疯牛病的牛身上发现的,而得疯牛病的牛是吃了动物性蛋白才爆发的。人类仅仅改变动物的食性,就造成了大麻烦,今天人类将来自不同生物界中的基因纵向转移,将杀虫的Bt基因转移到作物中,使之产生杀虫的毒蛋白,难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就不会出现问题吗?关于阮病毒,下面的两篇文章供参考。

 

马继延《Science》阮蛋白致病机制

作者:刘斌  来源:生物通  发布者:  日期:2010-02-05  今日/总浏览:2/2270

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马继延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在Science在线版上发表阮蛋白最新研究进展文章Generating a Prion with Bacterially Expressed Recombinant Prion Protein,解析阮蛋白的结构和致病机制。

马继延博士主要从事疯牛病发病机理研究以及苯醌和维生素E的毒性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先后在Science、JBC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文章十多篇。马继延博士目前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副教授,同时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医学学科教授。

文章作者还包括华东师大的Chong-Gang Yuan,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的Fei Wang和Xinhe Wang

阮蛋白是人体内一种正常无致病性的短链蛋白质。一旦阮蛋白构型发生改变,即朊蛋白折叠方式发生改变就可形成可致病性蛋白质,引发致命的、传染的海绵壮病毒性脑病,称疯牛病

马继延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用大肠杆菌载体表达出小鼠的重组阮蛋白,这种重组阮蛋白结构经过修饰,与致病性阮蛋白一样,具有凝聚性、耐阮酶以及具有自我延续性。

为了检验这一阮蛋白的致病性,马继延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将重组阮蛋白体注射到正常健康的小鼠脑内,结果在130天左右,小鼠表现出有致病性阮蛋白感染的神经症状,并且在150天左右进入疾病的终末期。

对这些小鼠的临床症状以及病例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发现,感染阮蛋白后,小鼠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并且对阮酶具有抵抗力,该病还具有传播性。

这一研究结果首次在小鼠身上证实,致病性阮蛋白的确是由正常阮蛋白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这为哺乳动物,甚至是人类发生阮蛋白感染疾病研究打下了基础。

(生物通 张欢) 

关于马继延

马继延博士1996年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2003年任微生物所客座教授。马继延博士近年来主要从事朊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PNAS,Nat. Cell Biol. 上发表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朊病毒方面的研究论文。   

朊病毒(Prion)能引起人和动物的重要疾病,英国疯牛病事件发生后,朊病毒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朊病毒是一种新型的蛋白质感染因子,属于构象病,是由于PrPC发生构象变化转变成PrPSC所致。马继延博士研究表明:在胞质环境中能产生具有神经细胞毒性的PrPSC样构象蛋白,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朊病毒疾病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疯牛病及其他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中的传染物质并不是常见的病毒,而是一种变构的蛋白质,变构的朊蛋白能诱导正常朊蛋白变构,而不断聚集的变构朊蛋白最终导致了神经元死亡。这是美国医学家普鲁森纳在1982年时提出的“朊病毒”假说。然而,一直没有人能把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朊蛋白转变成具有传染性的朊病毒,因此这一说法,也在学术界被吵吵嚷嚷地争议了10多年。但最近,他的学说却被中国同行证明了。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生物学实验室马继延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在线发表了题为《用细菌表达的重组朊蛋白制备朊病毒》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马继延教授是该文的通讯作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王飞博士和王新禾博士以及华东师大生科院袁崇刚教授参加完成了该项研究。这一研究首次将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朊蛋白转变成了具有传染性的朊病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争论多年的问题被验证    

   朊蛋白是机体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普遍存在的蛋白质,它的变异与“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以及羊、鹿、猫、小鼠、仓鼠以及人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马继延教授的研究团队运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小鼠朊蛋白,使朊蛋白变构,运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变构后的朊蛋白具有朊病毒所特有的性质。他们将通过这一方式制备的朊病毒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出现海绵状脑病行为学和病理学的典型变化,有力地证明了“朊病毒”假说。    

   朊蛋白所导致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分为散发性、遗传性和获得性三类,是一种致死性的快速传染的人畜共患病。由于其在动物中相当高的传染性,若缺乏紧密的监测,散发的病例会造成此病在局部动物群体中的流行性爆发,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而这一成果,将为研发一种快速而经济的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检测手段创造条件。    

   这一研究也将为预防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医源性传染和血液途径传播奠定基础。尽管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人类的病例发病率较低,但根据最低每年百万分之一的发病率计算,我国每年有大约1600例,而每年确诊上报疾病控制中心的病例仅为其中极少部分,这些未受跟踪控制的散发病例是潜在的传染源。目前已知这种疾病可以通过医源性传染或血液途径传播。

   

有助研究老年痴呆症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还有助于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与病理发生过程。朊蛋白所导致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一种典型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与其他由蛋白构象改变而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这类病变中唯一具有天然动物模型的疾病,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其他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分子机制和病理发生过程,为研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打下基础。    

   据了解,由马继延教授领衔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生物学实验室,主要致力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有关此次发表成果的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中。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401/15/230531kodsd6kwoowsuskk.jp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f7d3.html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75-75950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