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六:农民相信了我们的技术

分类: 建言新农村 |
蒋高明
对于弘毅生态农场的实验,蒋家庄的村民大都持观望态度。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对于我们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他们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以前种地也根本没有用化肥,但对于不打农药,靠诱虫灯来捕获害虫,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害虫的厉害,农民是记忆犹新的。他们不无激动地向我倒苦水,说他们打了那么多的农药,怎么到后期收获时,还有那么多虫子啊。虫子真是不怕死啊,要控制虫子,只能靠科学家研究更有效更毒的农药,让虫子一闻就死才好呢。农民们不清楚,虫子是繁殖出来的,而天真地认为,那些烂草,甚至牛粪就能生虫子,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虫子们从那里爬出来。
一到作物的生长季节,在田间地头,农民们就背上了喷雾器,直到秋后庄稼收获。喷农药、施化肥,成了现代农村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沿着闷热的田间小路走,一股股刺鼻的药味扑面而来。
种玉米时种子上有农药包衣、玉米刚出苗时要打地老虎,第二次打二点委叶蛾了。二点委叶蛾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经常大面积发生。二点委叶蛾之后还要防治玉米螟,加上除草剂,仅种植玉米就要前后至少打6次药。“一亩田打药至少需要花60元。”蒋家庄原村支部书记蒋胜利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一旦庄稼地里发现了哪怕少量的虫子,当地农民们都在为打药忙碌开了,谁也不希望虫子往自家地里跑,打农药变成了一场竞赛。虽是夏天,但在地里却听不到任何虫鸣和蛙叫,看不见小鸟,当今安静的夏季田野,多像蕾切尔。卡森笔下的“寂静的春天”。
农民并不喜欢农药的味道,太刺激了,有时打农药后皮肤还红肿发痒。农药对农民的身体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在蒋家庄就有一些癌症患者。蒋家庄村民庆秀华说:“人打药都受不了,但虫子却杀不死。”
农民们很快发现,靠近弘毅生态农场的花生田里的害虫明显比其他地方的少,他们天真地认为,我们肯定是施了什么魔法,因此建议我们对他们的土地也施加魔法,告别那些讨厌的农药。农民打农药,对于气味忍受一下就过去了,他们对于自己的健康,还没有概念,认为得了癌症是命不好,是该死了。而对于当季的产量却是非常在意的,尽管他们用了那么多毒药,到后期,还是虫害严重,必须提前收获花生,与虫子们抢夺胜利果实。而弘毅生态农场就没有这种担忧,我们的花生可以晚收获7-10天,这样依然鲜绿的叶片将光合产物还会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地下,从而保证产量。因为我们不打农药,但害虫却没有产生危害。他们认为我们的院子里之所以没有虫害,除了那两盏诱虫灯外,院墙也起到了阻挡的作用。
农民们非常想学我们的技术,但又不敢冒险,担心一旦不打农药颗粒无收,农药贩子们每年就是那样吓唬他们的。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决定在大田里做给他们看。然而,即使农民们看到我们院子里的庄稼不打农药也不生虫,但还是不敢用自己的土地来做实验。后来,村里的集体承包土地到期了,村两委的几名干部决定拿出弘毅生态农场院墙外12亩地做不打农药的实验。于是,我们与村两委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这个协议要求,他们用我们的办法生产有机粮食,完全不用化肥、农药,也不能铺地膜。为防止粮食减产造成的损失,我们以每亩2200元的价格给农民保本,作为经济回报,他们生产的有机粮食我们全部回收。即他们要进行播种、浇水、除草等常规管理,使用我们提供的有机肥。他们的工作量从此减少了喷洒农药这一项。
有了这样的保证,村支书周景林、村主任蒋军、会计蒋建涛、保管蒋建明、妇女主任唐爱芳等5户干部,开始按照科学家的指导来种植了。为了取得好的示范效果,我们在12亩大田里放置了3盏诱虫灯,等别家的农民都纷纷打农药治理各种虫害时,我们就靠那几盏灯守护农田。村干部们也将信将疑,后来发现他们的有机玉米田没有虫害时,这才放下心来,而周围农民的玉米田,已经打了四五遍农药了。
在农民大田里的实验,第一季玉米就是一个大丰收。看到没有被玉米螟危害的玉米棒子,而且有机产量还那么高,村干部们有些后悔将粮食全部给我们了,一些干部差点偷偷朝自己家拉,他们要退回我们的承诺金。但毕竟我们有合约,且周书记等人支持,合作还是继续下去了。
图3-14
大田里不凡的防虫成果,让蒋家庄的农民们彻底相信了我们的技术——原来虫子是可以不用打农药就能够控制的。有了前几年的成功,我们决定继续扩大战果。2012年5月,应几户农民强烈要求,我们课题组决定,自己掏钱再买14盏杀虫灯,将农场外村北约300亩大田实施生态防虫。这一次,村民主动配合了,村两委出电线钱,涉及农田的村民出义务工,我们出钱买诱虫灯。按理说,这样的费用应当由政府买单的,可政府官员也要观望,我们不等不靠,先做给他们看。用不了三五年,弘毅生态农场所在的蒋家庄村将彻底告别农药,仅这一项,就可节约农药费用1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农民保护健康省了去医院的费用。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7/21/184616f8fy8qnnjjr9qwnn.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71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