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八:还原青储池

分类: 建言新农村 |
蒋高明
后来,农场的牛多了起来,加工面包草的成本越来越大了,养鱼不成功,养蚂蚱也赔了钱,我们最终回到了原点,使青储池还原它本来的功能。
可是我们的青储池太大了,如果储存满了,长时间吃不了的话,一打开窖,如果进了空气,或遇到雨天进入了水,就会烂窖的,那样的损失也是很大的。这也是兜售“面包草”技术的商人攻击传统青储池最大的理由。有没有办法解决烂窖问题呢?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挡雨就要建棚,为防大池烂窖,就将大池分成若干个小池,且将门错开。我们将这种改进的青储池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室遮雨式大型青储池”(简称“分遮池”)。
改进后的青储池容积没有减少,但有效解决了烂窖难题。青储池的吞吐能力远远大于“面包草”设备,于是,一个容积350立方米的“分遮池”由养鱼池、蚂蚱池还原回了青储池,这个华丽转身,解决了农场120头牛一年的储饲料问题。
2010年国庆长假,正是北方农村“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时节,也是中国农田“狼烟四起”的时节。在山东农村,我带领研究团队亲自参加了“三秋”生产实践,体验了秋收的劳动场面,更目睹了以往被“农民不配合、科学家无奈、政府头疼”的秸秆焚烧问题被合理化解的全部过程。
图2-13分室遮雨式大型青储池。
图2-14
以前被农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现在每吨可直接卖出70元的现金,亩可增收70~100元。对这样一点小钱,农民能够看上眼吗?我们起先对此心中并没有底。想不到农场收秸秆的消息一经传出,周围近十个村里的农民都来送秸秆,运输距离从0.2公里到4公里。送秸秆的拖拉机,
令人感动的是一些老人和妇女,他们用最简单的运输工具,用小推车或三轮车来送秸秆。虽然一次只收入几元钱,但他们说年轻人都进城了,闲着也是闲着,从地头捡秸秆卖钱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好让亲人早日从城里回家。至于那些有力气和运输车辆的年轻人,则将送秸秆变成了短期生意。运秸秆多的大户,每天收入在300~400元之间。一周下来,在家门口比到城里打工一个月都挣得多。
图2-15
对生态农场来说,由于有了大量青贮饲料,减少了生产成本,养牛利润可提高40%左右。如果没有农民配合,农场主自己到地里雇人收秸秆,则养牛利润就少多了。由于秸秆有了用途,农民不再焚烧秸秆,农场可以用来赚钱,国家头疼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迎刃而解。这样,农民、农场主和国家三方受益,这些好处是牛带来的。
我们找对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子,就是找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生态循环农业,既可增加人类的可食热量(秸秆养牛,收获牛肉),又增加了大量有机肥(牛粪肥田),还增加了新能源(牛粪产沼气)。在我们科研团队的引导下,平邑县农民将废弃秸秆卖钱,农场用秸秆养牛赚钱,农民买回牛粪用来肥田,这样的良性循环产生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比之工业化消耗秸秆来得更快,农民参与更积极。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7/06/175650fzm3svfttwtwvnmv.jpg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7/06/1757023tpjpi8qqgptqaae.jpg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7/06/1757146ee9hr6fuhf93n39.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70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