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组学术“粉丝”全球分布图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学人生 |
蒋高明
最近5年来(2008-2012),本人领导的植物生理生态创新研究组共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 等SCI刊物上发表26篇文章(这里统计的是以笔者为通讯作者或笔者研究生的论文,尚有几位课题组成员的信息没有统计),IF>5的5篇;IF>3的SCI文章9篇。被PNAS, Plant Physiology, Global Change Biology,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RSER, SPP等引用359次(其中他引342次),平均每篇文章引用率13.8。其中5年中单篇最高引用68次,平均引用率超过所有文章所发表刊物的5年影响因子,即IF。我们的成绩显示,我们没有给国际刊物拖后腿,没有给中国科学家丢脸(有一种说法是要是让那个国际SCI刊物影响因子下降,就发中国人的文章,因此老外明显对中国学者的文章增大了接收难度,甚至有歧视中国学者之嫌),反而给他们做了实质贡献,与欧美科学家的贡献不相上下。
从今后的发表论文方向看,宜减少论文发表数量,再次提高质量。我们过去5年发表26篇,平均5篇多,工作量大,精力分散,然依然实现了篇被引用13.8次;如果每年发2篇好文章,即在IF>5刊物上发(力争10),则平均引用率还会大幅度提高的。
引用我组论文的学者分布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冰岛、芬兰、丹麦、意大利、瑞典、印度、埃及、韩国、新西兰、新加坡、巴西、墨西哥等27个国家和地区(台湾、澳门)。
引用我组论文的作者单位全球分布图(国家和城市)见下,图由博士生孟杰绘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65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