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
本文应《人民论坛》约稿而作
学术潜规则指的是,在“科学共同体”内,
即从事相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之间,在一定范围的学术圈子内,大家为维护各自的利益,按照潜在的规则,即“心知肚明”但又不便明说的原则从事学术交流,表现在经费申请、论文评审、成果鉴定、毕业学生答辩、项目验收等等方面。
目前,科学界“潜规则”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涉及权和钱的领域,“潜规则”上升学术腐败,为科技人员所深恶痛绝。学术“潜规则”与官场“潜规则”、官场腐败等有“异工同曲”之处,它是当今这个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各种“潜规则”现象的一个缩影。
学术“潜规则”尤以科研经费申请、科研成果评议、毕业生论文答辩等,表现最为严重。以科研经费申请为例,
拉关系、“跑课题”、给“回扣”、请客送礼,俨然成了学术界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科研经费申请,看似以“显规则”为指导原则,比如申请条件要求公开透明、公正公平、保密回避等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显规则”表现太软,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即人脉关系,权钱交易。这种关系的隐蔽性贯穿科研经费申请、项目监管、成果评议的整个过程中。
有些高校高薪聘请院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院士可以为学校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如果将全国各地大学、研究院所报上来的院士名单做一个简单统计,其数量肯定是超过实际人数的,因为,有些院士出现在不同单位的职工名单上。而学界某些有影响力、有地位的专家学者,或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也因为声望高和人脉广,专搞“科研公关”,去揽课题、申请经费。申请到经费之后,只负责分配经费或者分配科研津贴,具体课题研究工作则转包给朋友、同事或者自己的研究生去做,俨然成了“项目老板”;在有些领域,科研经费申请有特殊的条件限制,这些限制可能造就某些项目非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莫属,而选评委员会中的学者,既是评审者,有时候又是申请者,这些人已然形成了“圈子”,互相照应是“圈内人”的交往规则。比如973、863课题申请,某些评审的院士、专家、或者顾问,知道项目的细节,总是“委婉”地向课题负责人介绍自己的熟人或者学生加入课题组,课题负责人为了得到项目,也总能分出一部分经费给评委或顾问,经费下来两相获利。被评审者与评审者都明白,项目获批才是硬道理,经费下拨到自己名下才能算经费。与那些不享有这些优势的竞争对手相比,那些天然地掌握“潜规则”资源的竞争者胜算自然大很多。这样,拉关系、与评审者分享利益,成为科研人员争取经费的不二选择。项目争取后,在项目执行期间,和成果验收阶段,则走形式,吃喝玩乐、联络感情、发送纪念品、报销差旅费、分发劳务费成了重头戏,也是“潜规则”的重要表现形式。直接送现金,可能有所顾忌,但在项目初评、过程中评审以至课题验收时,加大专家评审费力度,或赠送高级纪念品,或给优厚的出差费用,就成了普遍流行的做法。有些被评单位,将评审材料直接装进笔记本电脑中,连材料带电脑一起给评审专家,从而避免了收授贿赂的嫌疑。
面对这样的情景,虽然有诸多的无奈和不满,但是更多的学者还是选择主动融入“潜规则”。因为有关系的,课题设计得不好也容易申请经费,能通过评议;没有关系的,课题设计的好,也不容易申请到经费,更谈不上获得成果,这就是现实。曾有清华大学的老师在我面前诉苦,项目不好申请,只有给部委一些研究院当廉价劳动力,人家拿大头,他们得小头。连清华的学者都叫苦,其他高校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受“潜规则”之苦有多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在破解学术界“潜规则”方面也有诸多努力,但是一方面因为“显规则”太软,没有实际的约束效力,大家都在钻“显规则”的空,你不融入“潜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比如申请不到科研经费;另一方面,现有的学术考评机制本身有严重的问题,逼着学者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去拉关系,“跑课题”,因为是否有课题,课题是否有分量,发布了什么样的成果,学界对你的成果评价如何,可能就决定你的职称、评奖、甚至升院士,等等。
有些学校要求老师必须在SCI刊物上发表几篇文章,或者必须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者有其他权威部门委托的相关研究课题,搞得学者们不能静心钻研,为了达到标准而人心惶惶,疲于应付。另外,科技资源在行政机构手中,评估体系也由行政机构制定,监管还是由行政机构来落实,而行政部门本身也是学术潜规则的重要一环,这样的机制也为“潜规则”的存在制造了机会。虽然媒体曝光对于“潜规则”的破解和腐败监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触动根本的内容,体制机制还是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曝光之后,一切又恢复常态。学者中对潜规则深恶痛绝者大有人在,但是厌恶的力量并不足以消除潜规则,因为这些力量更多的还是表现在态度上,行动方面并没有威慑力。
这可苦了年轻学者。他们入道太晚,如果没有关系,科研经费就很难搞到;没有科研经费,就不能设计实验,就没有科研数据;没有科研数据,就不能发表学术论文尤其SCI论文;没有学术论文,就不可能得到晋升;没有一定的学术头衔,就在社会上争学术资源时处于劣势。青年学生如果在“圈子里”混下去,就必须投靠一些科研大腕,或者院士,或者领导,或者知名教授。青年学者在科研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被迫接受“潜规则”,实乃是对青年科学家的身心摧残,那些没有关系的年轻学者一看在学术圈子里待不下去,只好该行做别的事情。许多高校的研究团体,拥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人多,而讲师和助教人手少,就是青年学者“青黄不接”的最直接表现。
实际上,“潜规则”在学术界出现并盛行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这和整个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以利益为至上追求目标,社会核心价值观沦丧,道德败坏,人心不古也有关。来自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在学界最直接的流露就是各种“潜规则”流行,科研人员只关心自己的生存问题,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则漠不关心。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学术理想丧失,学术信仰畸形,价值观被扭曲。尽管国家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科研投入的产出成效并不显著。大量的科研项目以“圈钱”为目标,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科研成果不能让老百姓受益,在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相关的价值体系和学术规范缺失,又进一步加重了“潜规则”所能造成的恶劣影响;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市场化等等,造成职称、学位含金量降低;学者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变成了社会庸俗的一员。在整个社会浮躁的氛围下,学界对学者的要求标准趋于简单化、量化和急功近利化,升学率、发表论文数量、引文率等等,成为衡量学者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数量标准。在这样的压力下,学者们加入“潜规则”之流,就有一定的必然性。受“潜规则”之害,最严重的还是青年一代的学者,因为受既得利益者的排斥,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可能受到挫伤,好的项目可能被扼杀,这对于我国科研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破除学术界“潜规则”任重道远。我们强烈呼吁:在科研经费申请方面,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在学术成果评议方面,实行同行评议制,完善评审制度;在研究生学位管理方面,停止发表论文与学位授予强行挂钩的做法。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学科研评估机制,停止无休止地验收、评估、排名、分级、遴选、“洗牌”,让学者们能静下心来搞科研。(作者为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博导
人民论坛见习记者 杜美丽 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