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养牛”还是“拾草养牛"
(2009-06-14 13:00: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建言新农村 |
"种草养牛”还是“拾草养牛” |
本文2009年3月20日发表于《科学时报》
“三鹿事件”后,有人指责正是由于秸秆饲料品质差,生产的牛乳蛋白低,才造成不法分子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人工合成“蛋白”。他们建议在农区搞“种草养牛”,从源头上解决饲草营养问题,并建议将“草粮并举”、“草粮轮作”定为基本农业政策,推翻自1996年起国家确立的秸秆养牛指导思想。
在农区搞“种草养牛”,有违农业生产规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河南农村,曾经推广过“种草养牛”项目,地方政府千方百计让农民种上了苜蓿,可是因成本高卖不出去,农民第二年只好回过头来种小麦,却发现苜蓿是多年生植物,其根部可往地下扎90-180厘米,很难除净,气得农民只骂娘。农民说,“种草养牛”肥的是利益方(企业和主管领导),苦的是老百姓。
中国适宜种草的地方在草原,而不是在农区。中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但长期超载过牧草原退化严重,迫使国家实行的草原保护政策。在目前中国国情下,草原上生产的牛肉和牛奶远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草原上,平均每75亩能承载1头牛,农区3亩耕地的秸秆就能承载1头肉牛,9亩耕地秸秆承载1头奶牛。可见,搞好了农区秸秆养牛,对于减少草原压力,恢复草原,抵御沙尘暴是有重要贡献的。草原要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农区要充分发挥其生产功能,而持久的农田高生产力必须通过秸秆过腹还田来养地,舍此别无他途。
遗憾的是,秸秆养牛的现状不容乐观。尽管国家意愿很强,业主的呼声也很高,作为养牛主体的农民积极性却在持续降低。主要原因在市场。牛是大牲畜,饲养周期长,养牛业存在着“卖牛卖奶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牛-牛犊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牛增加-卖牛卖奶难”的恶性循环。现在,受“三鹿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奶价从3.4元/公斤下降到2.6元/公斤,活牛收购价也从15元/公斤下降到12元/公斤。受市场冲击,中国牛的实际存栏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地方政府为了夸大政绩,会把养牛实际数量扩大3-5倍。仅从官方统计数字是看不到的中国养牛业的真实内幕的,这是很危险的信号。
秸秆养牛利国利民,促进这项工作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政府应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做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农民分散饲养育成牛这个中间环节,来带动集中养牛的各个环节,促进秸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至于要不要搞
“种草养牛”,老百姓说了算,政府不能盲目干涉。
(孙育峰为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