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GDP叫好
蒋高明 本文完成于2005年3月5日, 未刊稿
2005年3月,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近期在北京等10个省市率先启动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同时宣布,与绿色GDP相对应,我国有望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环保因素。这是个很令人鼓舞的消息。
2003年11月,当笔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那里听到绿色GDP的概念时,还深深怀疑这个理念的可操作性,
因为毕竟当时社会上到处都在宣传“发展是硬道理”。时隔仅一年三个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开始在全国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这说明我国在走“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上,前进了一大步。我们隐约感觉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冲突的时候,“环境保护再也不是软道理了”。
绿色GDP的实施,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由浮躁走向成熟。在理论上,西人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在经济发展这一主流下,环境成本在许多场合下被“忽略不计”了。虽然,环保部门也在收罚款,但是所收到的费用比起来治理污染的费用来讲是“凤毛麟角”的;且在很多场合下,污染企业交完罚款又心安理得地继续排放了,而环保部门也多“睁只眼、闭只眼”,遭殃的是普通大众。污染物是水泊梁山上的“地煞星”,不让它们出工厂是有办法的,关键的是成本问题;而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再治理,其费用要高出几十倍至百倍。企业之所以选择交少量罚款不愿意治理,是因为治理是国家的事情,他们认为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了排放污染物的“准排证”。实际上,这样做已将治理的难度大大地提高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GDP增长了,而环境却污染了”的根本道理。现在,如果国家提倡绿色GDP,且上升到合法的地位,那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自然失去了发展的市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将环境保护列在重要的地位,宁愿经济发展慢些,也要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绿色GDP考核领导政绩
“功莫大焉”。
目前,中国的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被迫追赶,但由于人才、交通与基础条件的限制,西部不可能赶上东部。中国1000个著名制造业的89%在东部,而西部仅占11%;仅一个江苏省(13.7%)就超过了西部十几个省的总和。因此,西部无论怎样追赶,经济的不平衡这条鸿沟是很难逾越的。而西部在盲目追求GDP中造成的生态退化所需的高额治理费用,却不得不由国家来“买单”,如2002年国家“六大林业工程”的256亿元主要用在了西部。我们在实际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工作中,那些西部落后地区的领导总以要发展GDP、解决行政人员的的吃饭问题为理由推辞下去。在经济落后的一些乡镇领导那里,贫穷是他们最怕的,一旦有人来投资建企业,不管污染与否,都兴奋地投入十二分的精力去推动,甚至在公开场合下宣布“谁污染得多我就支持谁”。这样发展下去是异常危险的,如果今后将绿色GDP考核这些领导,那么他们就可能将工作的重点用于环境保护,否则就会丢掉“乌纱帽”。
绿色GDP有望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改善见到一缕阳光。过去十几年中,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以8-15%的速度在增加(2004年为9.5%),这个速度是令全世界人感到震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清地认识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西部的土壤在减少,东部的污染在增加,黄河经常断流,长江将变黄河;每年国家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高达数千亿。我们的领导今后应坚信这样的理念:将自己所管辖的地牌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就是对国家作做了重大贡献。一是可以节省下来巨额的治理费用,二可通过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远来的观光客;
三可为子孙后代保留下完美的生态系统。绿色GDP,从理论上到实际操作上,都对举步维艰的环境保护工作增加推动力。我们有理由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将因扭转了过去那种一味强调GDP而逐步得到改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