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这个“破坏一下”
蒋高明
本文发表于《中国环境报》2005年3月8日第3版
近来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对科学发展观曲意理解的论调,称为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的硬道理,“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造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这个观点乍听起来,似不无道理,然而细分析起来,就潜藏着极大的灾难性和欺骗性。
许多建设项目都是打着发展经济和为民造福的旗号的,而一旦涉及到环境的成本,极力赞成项目开发的人总是以环境破坏较小为挡箭牌的。而一旦项目开工了或者实施了,仔细算起帐来,却原来那些小小的“破坏一下”竟然
“个顶个”是大大的破坏。当年拆北京城墙,其理由肯定认为破坏是“小小的”,可今天就造就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今天再造永定门,花巨额的费用不说,我们能够恢复北京城墙当年的辉煌么?退一万步讲,即使这破坏真的是那么“小小的来了一下”,可全国到处到来这么一下,累积起来,灾难得有多大?否则,中国当年的大量湿地那里去了?草原上的土壤那里去了?山上的森林那里去了?黄河的水那里去了?长江的沙那里来的?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不就是当年在发展经济的借口下(甚至在很多时候连这个借口都懒得找!),一下一下地造成的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千万别小看了这一点点的破坏,累积起来就是灾难性的。
当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候,我想那些吹嘘粮食产量亩产可以过万斤的人,肯定胆子也是一点点大起来的。后来试探了多次,证明了吹嘘一点也不为过反而可以立功,于是产量就指数级地增加了,最后报出了亩产120万斤的“超世界记录”。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些人——尤其是某些专家在里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的“一点点”试探,怎么能有后来的中国粮食危机和饿死人的灾难呢?
提这个观点的专家反复强调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这就更具欺骗性。“以人为本”就要破坏一下生态环境,看怎样破坏了。反正美国人、日本人不会破坏一下他们自己的生态,而首先“关照”是那些穷国家。我们一方面大力建设人工生态工程,种植小小树苗;另一方面我们“破坏一下”自己的生态,将大量的成年树木砍伐下来,廉价地卖给了日本人,然后由日本造成高档的纸再加几倍的“利息”卖给我们,还卖给我们诸如保证在干旱区长树的所谓“保水剂”,他们里外里赚钱,还赚个“义务”为中国人治沙的美名。但是,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80%以上,我们不到14%。一些领导要在一夜之间看到大树,于是想起了山区里就有,几乎是一夜之间,上海的街头有了百年的樟树,可是江西、福建、广西的贫困县原本秀丽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水土流失和满目的疮痍!
上海人满足了虚荣心,江西人一手数着可怜的一点钞票,一面打算怎样恢复被破坏的环境。原来,为的“本”是那些自私的人的“本”,牺牲的是人家的生态环境而已。真正出事了,我们那些“可爱的”专家们要么一走了之,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干脆闭上嘴巴了。可实实在在的打击是别人在承受着。
事实上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绝对不是轻描淡写的就那么“破坏一下”的。如某些大型水电项目是以牺牲几百平方公里的宝贵土壤为代价的,而这些土壤是在陡峭的山坡上的存在了亿万年的,一旦到了汪洋大海是不可能再回到山上的。如果这样算起帐来,水电开发还有多少利可图呢。实际上,长期以来,我们是将环境作为零成本计算的,因此,破坏起来谁也不心疼。殊不知,破坏或者牺牲的环境修复起来还会要我们来“买单”的。每年国家要花三四千亿来治理环境污染,花上千亿来恢复退化的生态环境,这个帐难道还不能让我们明白过来么?
我们不管谁说的天花乱坠,项目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土不能跑了,水不能弄脏了,气不能呼吸不了了,生灵不能没有家了。对这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过吗?
西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我们也走了不少了,如果科学地规划和论证,我们是能够避免很多的“始料不及”的,可最要命的是,自然环境在建设者和支持项目建设的专家那里是“微不足道”的。否则,为什么在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时候,让步的总是环境?“用污染环境赚回来的钱是坑脏的钱”,一位觉醒的农民企业家对我说的话,想必会对我们那些专家有点儿启示吧。但愿国人的环境意识早点儿觉醒,而要觉醒起来,首先是要抛弃那些认为“环境生态需要破坏一下”的言论。就怕到时候刹不住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