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治理:继续加大围栏密度?
蒋高明
草原退化直接诱发了沙尘暴等生态灾难,成为新世纪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为治理草原退化,国家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投资274亿,在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青海等严重退化的草原地区率先实施。项目执行四年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恢复效果。
退牧还草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围栏、补播、舍饲等基础性建设,其中建围栏是花费的主要开支项。在放牧方式上,实施季节性休牧、禁牧和轮牧,其核心指导思想是防止牲畜进入,促进草原的自然力恢复。休牧的目的是躲过草原复苏的敏感季节,一般为春季到仲夏的两个月内不许放牧;禁牧则完全使牲畜脱离草原。两个月(植物的生长季节只有四个月)的休牧也罢,全年禁牧也罢,人类利用草原沿用了几千年的放牧方式(即移畜),逐步走向将草移动到牲畜的棚圈中喂饲(即移草)。这样做的最直接好处是,草原得到很快的恢复。
如果草料充足,则舍饲还可使牧民增加收入,是个“草原恢复、牧业发展”双赢的路子。但是,如果牲畜缺乏草,则该措施对“头数”畜牧业造成不利影响。这样,牧民就是用牺牲畜牧业利益的代价换取了国家的生态利益。如果牧民牺牲的这部分利益由国家补助中得到有效补偿,即牧民能够在每亩20元的“退牧还草”工程中受益,那么该措施就是积极的。即使这20元中有5元到了牧民的腰包,则牧民得到的补助也会很大,因为牧民的草地面积在几千亩到几万亩之间。然而,遗憾的是,这20元里,牧民得到的补助并不多,因为大量的费用都用在建围栏了。
围栏有效地防止了牲畜过量采食和践踏,草原生态恢复“立竿见影”。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地,专家们现场看到了这个效果,当地群众和老百姓也非常欢迎这个做法。于是,就有人建议国家继续鼓励建围栏,将5000-10000亩的大块围栏继续分割,建成800-1000亩的小围栏,从而实现新西兰等国家草原利用的“划区轮牧”模式。
建设密集的围栏,将草原围成“蜘蛛网”,一方面造成国家成千上万吨的钢铁(许多围栏除铁丝外,桩子用角钢)浪费,这些钢铁是牺牲国家宝贵的生态环境(水和空气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铁矿石和煤矿)冶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密集围栏在生态上将造成灾难。我们过多地考虑了家养动物,而对于野生动物则根本没有考虑。黄羊、狼、野驴、狐狸等大中型哺乳动物无法迁徙,甚至草原鹰也会在追击草原鼠的飞翔中撞围栏而丧生,成为现代版的“守株待鹰”。没有了狼、狐狸、鹰等天敌,草原鼠害成灾。草原生态系统因为密集围栏的修建而逐步失去其生态功能,草原将不能称为草原,而成为经营性的草地。
密集围栏能够为国家带来多少经济收益呢?实际上,全国三分之二的牛羊在农区,牧区只有三分之一;而牧区中三分之二的牛羊又在半农半牧区。也就是说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41%的草原,生产了全国不足六分之一的牛羊(扣除农牧交错区的贡献)。我们牺牲全国国土面积41%的草原生态系统,生产这不足六分之一的“蛋白质”,其得失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草原保护与利用之间有没有平衡点?是继续建围栏,还是拆围栏?这个出路在于粗饲料工业化,其优势在于农区的秸秆,而不在草原上的天然草。全国的秸秆资源是7亿吨(可作饲料的部分可达95%),天然草原是3亿吨。秸秆可以全部利用,利用后的废弃物本身就是肥料,可以还田;而草原地区的草绝对不能全部用光,否则生态退化就不可避免。从生态规律上,初级生产者(草)约十分之一的能量进入到次级生产者(动物)时,生态系统才能够稳定。由此看来,草原发展畜牧业的潜力是不大的。因此,从国家层面上,占全国牛羊不足六分之一的纯牧区牲畜要南下农区。而在广袤的草原上,保留非常少量的牛羊,大大提高其价格,因为其风味好,生态成本昂贵。物以稀为贵,当草原地区生产的牛羊控制在全国牛羊的不足十分之一的时候,将价格提高十倍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茅台酒的价格是普通酒的100倍以上,依然供不应求,就是因为茅台酒名气大、质量好。
如果牛羊大量转移出了牧区,牧区经济由数量经济变成质量经济的时候,草原围栏不但可以减少,甚至可以完全拆除。因为牲畜数量少到不足以对草原形成危害的时候,围栏就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了,如野生动物无法迁徙,传统的游牧无法实行,草原交通被迫中断等等。蒙古国全境就没有一根围栏,草原的利用方式完全是游牧为主。
有些草原地区虽然实施了全年禁牧和季节性休牧,但是因为饲料供应不足,事实上根本做不到。由于白天管理得严,内蒙古中西部牧区开始了夜间放牧,陕西一些地区凌晨放牧。围绕放牧和禁牧,牧民跟草原管理部门展开了“游击战”。可怜我们的牛羊,它们的行为逐步变成了夜行动物。
即使在草原上实施禁牧和休牧,对牧草的利用也不能以喂干草和黄草为主,而必须投入科技,使牲畜全年吃上“鲜”草,并使牧区草原动物有充足的饲料贮备,安全度过草原常见的“黑”“白”灾(不下雪时牲畜喝不水造成“黑灾”,雪过大牲畜吃不到枯草造成“白灾”)。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有科技投入,使得单位草原生产的光合产物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草原畜牧业真正增值的季节只有4-5个月青草期,如果利用新技术将增值期延长到8-10个月,让牲畜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吃到“青草”,则草原牧业对草原的压力还可以进一步减少。这个压力不是围栏的功劳,而是科技进步的功劳。那些“青草”是由粗饲料工业产生的,牛羊不是在草原上吃草,而是在舒适的棚圈里吃草,科技进步将会使草原畜牧业的利润空间大幅度提高。
总之,恢复草原的新思路必须是以生态为主,大大缩减牲畜数量,非常少量的传统游牧经济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用新技术提高草原草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舍饲,围牲畜而非围草原。这样,围栏在草原不但不宜扩大,反而应逐步减少乃至最终拆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