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中叶画坛上四大艺术家(另三人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生平】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作品】
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
《牡丹》轴,此画作于
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
海外艺术市场偶尔会出售沈周的作品,一当出现,必然引起轰动,引致买家竞争。1991年11月艺术品拍卖季节,世界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推出了沈周作品,首先由苏富比在26日拿出一幅绘画作品《钓雪图》手卷,以8.8万美元成交。两天后佳士得推出两幅书法作品,一是《山水书法》,十六开册页,以6.5万美元成交;二是《悯日长短句》手卷,以2.8万美元成交。可以看出,沈周的书法作品价格低于其绘画作品,但又高于其他书家的作品。由于沈周的书画极为珍贵,所以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市场极少能见到其作品出售。
沈周早年多画小画,40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谨,用笔沉着,晚年笔墨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很多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重要的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中国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它们创作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的运用随心所欲,是沈周82岁晚年杰作。
在中国画坛上,明代“吴门画派”久负盛名,曾产生过很大影响。这个画派的宗师、领袖就是沈周。
沈周(1427—1509),长洲相城(今阳澄湖镇)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沈周出生于书画世家,家学渊源,曾祖父沈良琛、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吉以及父亲沈恒吉均擅画山水,精工花鸟,更是书、诗、画皆能。
沈周自幼聪明,受家庭熏陶,经名师教授,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因此学识过人,天才溢发。11岁随父去南京,即景生情,挥笔立就,一首《凤凰台赋》举惊四座。
沈周作画,花鸟、竹石等无所不能,而尤善山水。他得法于家传,兼学杜琼、赵同鲁,晚年醉心吴镇。40岁以前,他作画多为盈尺小景,之后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而意已足,形成沉着酣肆的风格。他所作的《庐山高图》、《寻梅图》等既浑沦大气,又具柔润雅秀。
沈周一生尽管不求做官,然家境殷实,生活无忧。他喜欢广交朋友,上至王鏊、吴宽等政坛名流,下至布衣粗饭的百姓。他一生作过很多传世之画,包括专门画阳澄湖大闸蟹的《郭索图》,传其神采,栩栩如生。见过此画的人,都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明正德四年,沈周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同年葬于家乡宅里村沈氏祖莹,名相王鏊为其作《墓志铭》。沈周墓历经500年来风风雨雨,曾多次修缮。特别是在2002年,在省、市、区的关心支持下,由当时的湘城镇人民政府(今为阳澄湖镇)出资维修,面积从过去的不足5亩,扩至目前5公顷,分墓区和景区两块。四周小湖环绕、林竹深掩,更有接步小桥、歇息草亭,恰现沈周笔下诗情画意。http://imgcache.qq.com/ac/qzone_v4/b.gif

《山水妙品跋》
沈周书法从黄庭坚来,用笔挺健而姿态开张,极见精神。所述言及创作谓故当效法宋元诸家,更需从自然中体悟,融会情感,思定而后写出,吴宽亦谓画当从真实山水观察中来,方能尽自然之态。语句警辟中肯,令人发省。

《卧游册之一:卧游图》
前坡三木并立,一为枯树,一作夹叶,一用点叶法。坡后平台处别作一树,斜穿画面,与三树作匀衡。树枝用笔老硬,时见飞白,落点苍劲如坠石。一高士持卷坐于台边,仰首若有所思。山石用短披麻,以浓墨点苔或作草于山石边罅,使重要处因点而醒出。坡石以赭染,叶作绿及赭黄,已见秋意。题云:
高木西风落叶时,一襟箫爽坐迟迟,闲披秋水未终卷,心与天游谁得知。
《卧游册之二:小桥流水》

《卧游册之三:枇杷图》
以赭黄写枇杷七粒,颗颗如金。枝以赭和墨直写,用笔顿挫一如沈老平时笔法,然枇杷枝头却用颤笔,颇为写实。浓墨点顶洼处,和湿点成,颇见韵致。叶以绿和墨作正叶,自枝头长出,再以深绿勾筋。反叶用浅绿,自成变化。诗云:
弹质圆充饥,密津凉沁唇,黄金佗服食,天上寿吴人。

《卧游册之四:江风江水》

《卧游册之五:残声细枝》

《卧游册之六:云山云树》

《卧游册之七:春牛图》

《卧游册之八:小鸡》

《菊花文禽图》
是图作于正德已巳年中,沈周八十三岁,绘后数月即去世。画一羽衣未全之公鸡,方展肉翅,立于菊下,全神贯注于半空飞翔之双蝶。菊花四五朵,正面侧面都有,浓墨点正叶,淡墨作叶背,并以浓墨为叶筋。菊茎甚高,故立一竹使支持不倾。全图未用色彩,而墨彩焕然,观全图中浓淡墨分布的得宜,鸡目的注视,鸡足的伸展有力,虽因年老力衰,未必如早年精到,但信手写来,无不见其规矩,诚炉火纯青之作品。此图赠与初斋,以公鸡及彩蝶的文锦,预祝其文采焕发。

《沈周题孙艾木棉图》
蚕桑木棉二图,为沈周好友孙艾所作,公元一四八八年即沈周六十二岁时所题。诗云:当含黄蕊嫩,绵韫碧铃深,小草存衣被,长民谁此心。并有钱仁夫和句。
孙艾,常熟人,字世节,与沈周相莫逆,沈周游虞山,则为东道主,倾家奉侍,且学诗画于石田,石田亦为其才情所倾倒。曾为沈周作小像留念,翁题有“瘦影任君描写去,百年草木要相思。”观木棉图上所跋语谓:“世节生纸写生,前人亦少为之,甚得舜举(元代钱选,花卉直逼宋人)天机流动之妙。观其蚕桑木棉二纸,尢可眩瞩,且非 泛草木所比,盖寓意用世,世节读书负用于是乎可见矣。”全图以生纸点叶,略勾叶筋,布置错落有致,花有作盛绽及枯萎情状,更以赭黄衬托白色木棉,可见此图之用心,通幅用徐崇嗣没骨法,笔端凝重,很有石田翁家法。

《题孙艾蚕桑图》
此图与木棉图为相对的,沈周题有啮蚕惊雨过,残叶怪云空,足食方足用,当知饲养功。图中三蚕各据一叶大嚼,各蚕的蜿蜒起伏情状,在绿色桑叶下,衬托得极为逼真,桑葚或青或紫,也曲极其妙,可见作者的描写功力确是不凡。此一题材,在国画中极少见,所以沈周对他所存劝寓世人重视棉蚕的深意,特加表扬。画中用笔用色的醇厚,诚为文人画的典型。

《仿大痴道人山水图》
沈周早年用功,于元四家无不心追手运,颇有体悟,此帧署年弘治甲寅秋八月,为六十八岁晚年作品。
大痴道人黄公望,为元四家首,笔墨简链而端厚,富春山一图,允为绝品。此幅略抚大痴笔意,然方笔较多,不脱石老原貌,苍莽奇趣,却从大痴中脱胎而来。近处林木萧疏,山顶及谷洼村落间,略见茂密,极见秋意。近山稍有荷叶皴法,而远处山脚,却长皴绵密,苔点也浓重酣厚,得见此老除大痴家法外,王蒙的皴法和吴镇的点苔,也尽见笔下,可见他对元四家用功的精深。

《仿王渊花鸟图》
沈周晚年有写生册,作虾蟹鱼螺与葵萱诸种,其率意神化之处,为后人允为“神品”。此帧为四十二岁盛年时的作品,仿元代花鸟名家王渊的笔意,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人,得赵孟頫的指授,山水人物外,花鸟竹石尤称绝艺,而以淡雅见长。沈周以点写方法画成,花青为正叶,淡墨为反叶,以朱黄点桂花,上有双鸟,一栖一飞,栖者回首作呼鸣状。桂树笔法苍劲,岩用斧劈,墨色蕴藉。旁开芙蓉,岩侧有秋菊和竹叶。桂花与芙蓉,为夫荣妻贵的谐言,一如礼仪所言:“夫贵于朝,妻贵于室。”画题含有吉祥的意义。款题:禽下花花冒雨开,况依丹桂映苍苔,一樽相对浑无事,谁报敲门有客来。

《采菱图》
丙戍为沈周四十岁,写成此图后,复填人月圆词一阙,以造孤兴。菱为夏花秋实的水生植物,图中写三名吴中女子,各驾小舟,采菱湖上。近处坡上,三四疏柳,几株枯树,已是秋深菱熟时节。远山不高,坡陀连绵,村落小桥,散见山脚林木际,染色以赭石为主,颇有秋意。用笔匀细,山石作长披麻,柳条下垂,端穆有致,极得赵孟頫“鹊华秋色”之遗意。董其昌评赵孟頫为“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磔。”沈周此图与他晚年之雄健大不相同,欣赏当从渊厚静穆中领取其高古神韵。

《花下睡鹅》
沈周兼长禽兽,此图画一老鹅,正栖于玉簪花下,鹅转颈埋首于背羽间,半闭其目,睡态蒙胧。毛羽作双钩,略加皴点,自头至腹一笔而下,时见脱落,却笔断而意不断,颇有宋人含蓄遣意。鹅顶及双蹼以朱黄染,背景则为一大湖石,峋岭突兀,挺拔高耸,玉簪一株,亭立石下,正叶以草绿染,背叶则略以白色醒出,叶脉也缓缓勾出,与信笔勾成的花朵,极见清趣。坡面向右方斜下,笔端略见飞白,深得转折起伏之妙,且使鹅身与山石相对立,与所题诗句对称,构图特别显得稳重安帖。句为:“磊拓东阳笔下姿,风流崔白未成诗;鹅群本是王家帖,传过羲之又献之。”意指王羲之笼鹅,喜鹅颈转折,从中得悟书法笔意,故文人自来爱鹅。沈周书法从黄庭坚来,此幅写来更为挺拔,约为八十三岁左右晚年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