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家乡的“大饽饽”
原创/国华
离乡多年,我依然怀旧家乡的“大饽饽”......
尤其是我们鲁东人,哪怕身在海角天涯,酷爱吃饽饽的嗜好仍延续至今,如果让其整日吃大米,那他一定伤感烦躁。
每逢民间节日或祝寿、婚嫁、生子的日子,这里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脖饽,以示喜庆。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饽饽也是必备的食品。
尤其是过年,做饽饽除花样繁多,还要精工细雕。我们胶南地区大多用模具磕“饽饽”,又称“面卡”,这种专用模子是用梨木或苹果木料雕刻的,常见的花纹图案有魚、桃、夀、囍、元宝、莲蓬等各种造型,使用时把和好的白面放入其中,压实后磕出来,然后入锅蒸,最后用胭脂品画龙点睛而成。用模子制作出来的面食,不但美观生动,而且面香甘甜,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已成为中华传统的美食艺术品。
记得小时候,从初三到十五是串亲的日子,箢子里装的主要礼物就是饽饽,其次放两包青岛牌饼干作搭配,惯用的有枣饽饽(胶南方言枣老冠),还有面鱼、年糕和豌豆黄饽饽,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不过,不同节日要选择不同题材的“面卡”。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常以“莲子面卡”、“寿桃面卡”,取连生贵子、多福多寿,莲开并蒂等吉祥寓意;姑娘出嫁少不了枣老山。
二月二,除炒黄豆还要炒用面做成的菱形块(方言“面旗子”),但胶南人这天通常吃海鲜鸡蛋做成的打卤面,夏季过一伏、二伏、三伏日同样也是面条,而不是饽饽,这跟鲁西南不太一样,他们的主食大多以煎饼为主。
五月端午,用手工精做特色饽饽,椭圆饼状里面夹有红糖,外表用筷子压上条纹,再用麦草扎上许多有规则的圆孔(胶南方言“秴叶”),及美观又香甜,其次就是常见的糖夹,还有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巧节”,胶东人都要磕“巧果”,来纪念牛郎织女天河相会。
八月十五胶南惯用“月饼模”,当地人称“月光卡”,一般是母亲婚嫁时从姥姥家带来的,形似当今的月饼,据说它的历史悠久,源于宋朝,在我们胶南“月饼模”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艺术性厨房用具,现在的月饼大概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吧。我小的时候,经常跟妈妈学活,做5个枣鼻子的馒头是我的拿手好戏。
相传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蜀国南边的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于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
”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而饽饽一词的来历至今不明。
据胶东的民俗专家考证:“早期民间的原始磕子,是工匠用泥土雕后通过民窑烧出来的,是黑灰色土陶制品。”尤其是胶东的烧饼磕子最有代表性,现已失传。现在看这些民间用的“饽饽磕子”,除实用之外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极有特色的收藏品。
家乡胶南王哥庄馒头王争霸赛——造型独特的王哥庄大馒头
精美的胶东花样大饽饽
胶东大饽饽

2021年儿子一卓为奶奶八十大寿定做的寿桃

四妗子为我母亲送上八十大寿寿桃一套
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

大喜饽饽

当地习俗——姑娘出嫁做枣老山(有的层数还高)
过年做大饽饽一般都放上2颗花生米,可能是表示喜庆吧
枣馒头——胶南方言“枣老冠”
母亲做的“枣老冠”
四舅妈做的年糕
四舅妈做的面鱼
四舅妈做的面鱼
四舅妈做的面食
四舅妈做的面食

五月端午节青岛地区吃的面食——2016年母亲做的秴叶

五月端午节青岛地区吃的面食——2016年母亲做的秴叶

春节我做的面鱼
胶南农家常见的民间“面鱼卡”
胶南农家常见的民间“寿桃卡”
胶南农家常见的八月十五“月饼卡”(方言“月光卡”)
【图片来自家乡胶南】
本文经《龙门客栈圈》推荐刊登在
首页“生活类圈子推荐”栏目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