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赫拉克利特与休谟的太阳名言的考究


标签:
历史佳文赫拉克利特休谟太阳哲学文化 |

-
0(0%)
-
0(0%)
-
0(0%)
http://a1.att.hudong.com/65/36/01300000222260123467366297863.jpg
关于赫拉克利特与休谟的太阳名言的考究
余东生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和“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是哲学史上乐于传诵的至理名言。两句话背后所透视的是赫拉克利特和休谟两位伟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精华。分析论述这两句话,可以带给我们生活所需的生存智慧,对以后人生的探讨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下面,我就利用以下三点来分析论述这两句话的意义。
赫拉克利特是爱非斯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是一个性格孤傲的人,蔑视民众,厌恶政治,既反对暴君的专制,也反对民主制。作为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和爱菲斯派的创始人,其哲学出现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初期,强调变化。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的,并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遵循着一定的秩序或规律。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在“万物皆动”的理论的基础上,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动物植物,无不善变不已。显然,这句话是有其特定意义,并不是指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太阳之间的区别,而是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翻开哲学史的画卷,同样用太阳这个词而说出一句很有名的句子同样有另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就是休谟。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从洛克、贝克莱的经验论出发,把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建立了一个以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为特征的经验论哲学体系。他的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不仅影响了近代哲学,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实证主义、使用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谟曾说过,“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根据休谟的哲学观念,太阳今天虽然已经升起,但明天能否再次出现在东方,是无法预知的事情。他对世界抱有一种不可知的态度,认为世界是不能被完全认识的。相对于前人赫拉克利特用流变理论说出的关于太阳的哲学名言,休谟说出的这句关于太阳的名言的理论依据则来源于他的因果学说。
1.“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体系中的意义
前文已经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名言是在流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流变赫拉克利特认为是有规律的。他指出,万物由于斗争的推动而引起的运动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太阳每天清晨开始都出现在天空上,今天出现,明天出现,后天也照常会出现。这种出现是在太阳运动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规律而循环反复的,有迹可循。
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引申的背后,赫拉克利特认为这种变动的本体是火。他心目中的火,是指燃烧的火焰,火焰的闪动是没有一刻静止的,最能体现流变。本体的动变性促成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嬗变。他说:“宇宙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构成世间万物的唯一质料是火,一切都是火的变形。太阳就是这样一团不断燃烧的火,无时无刻不在闪动火焰,每天都在运动着,因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赫拉克利特还特别重视对立统一的思想,他列举了生与死、少与老等许多例子来说明其中的道理。表明,对立的两极是互相联系、彼此依存并相转化的。与此同时,变化之所以能产生,又恰恰是由于万物内部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相反趋势,所以它们互相争斗,从而引起运动和变化。赫拉克利特进而将对立统一与自然规律归结为“逻各斯”。他用逻各斯代表世界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
在以流变理论为核心的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中,他用火的动的形象说明宇宙变动的本性和运动的过程,而用逻各斯叙述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内在原因和运动规律,突出万物的对立统一与和谐性。太阳是一团火,按照自然规律燃烧着,每天都以新的火焰出现在自然界。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很好的结合了赫拉克利特哲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火”和“逻各斯”。可以说是其哲学的一个概括。
2.“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在休谟哲学体系中的意义
相对比赫拉克利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休谟的哲学名言“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则反映了他对现实未来持有一种不确定的观念、存在怀疑。休谟哲学的立足点是放在经验上面,他反对天赋观念论,将感觉经验看作为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基础,他认为观念的反复变化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做出的,都有直接的感觉经验基础。把这种经验放在人类知识基础的因果观念上,他认为这种因果观念具有主观相对性。休谟的这种哲学思想,使他在对待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天地万物时,最后都归宿到对世界的不可知论上面。
“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是他不可知论的最直接的体现。以这种不可知论作为依据,休谟提出了前文所指出的因果学说。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实际上是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结的。这种必然的联结是指,如果原因发生,那么结果也必定随之发生;而且,除了发生以外,不可能有其他什么东西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大量的这样的例子。例如,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的。许多人坚持声称,这就是原因和结果之间有必然联结的一个明证。但是休谟指出,这种关于因果关系的一般观念是错误的。我们从未观察到过任何发生在事物中的所谓必然的联结。我们只能接受我们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都有待证实。根据观察,我们会认为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然法则。但休谟的“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这句话是以问号结尾的。根据他的因果关系论,太阳今天虽然已经从东方升起,但明天能否再次出现在东方,这是无法预知的,有待证实的。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既不存在于事物中,又不能先于经验地从理性中获得,而人们在实践中又要时刻在运用因果关系。这其中一定另有根据或原则。他进而指出,这个根据或原则是“习惯”。他说:“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他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用一种主观意念去对待因果关系,把客观事物应有的因果关系归结为习惯性联想。
休谟说“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吗?”本身就忽视了太阳与地球公转之间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单纯运用唯心的因果观来看待太阳东升这个问题,致使他执着于自己的一己之见。在经验的泥泞小道上横冲真撞,最后一头撞上了南墙。
从“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可以看到,休谟虽然也给我们揭示了一幅世界在流动的图景,在这一点上,与赫拉克利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毕竟依据的理论是不同的。二者所要诠释的现实意义也都不尽相同。
对于同样一个自然界的事物—太阳,休谟的名言“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侧面说出了他对现实未来存在怀疑和不确定性,而赫拉克利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则认为世界一直在运动的,他的观念是即使我们整个人类都不存在了,世界也在运动。用一种现实的眼光来看待二人的哲学观念,显然赫拉克利特会给人一种积极的情绪,而休谟哲学在对待人生方面就没前者来得乐观。
从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在锻炼通观全局的思维,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观察处事艺术方面有着重要方向作用。而休谟的“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吗?”,虽然体现的是他对世界的不可知论的哲学思想,但是放到现在的社会,提出这个疑问后,我们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思考,继而用各种各样的科学方法去论证“太阳是不是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休谟的这句话在如今看来,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求知欲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最高的生存智慧,它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人类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人、任何阶级、政党都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柏拉图也在《斐多篇》中提出:“哲学是各种技艺中最伟大的。”努力学习哲学知识,就等于在心里燃烧着一个太阳,用哲学的光芒,开拓黑暗人生之路。
通过两位伟大哲学家关于太阳的名言的考究比较,可以认识到,哲学作为人类实践相生相伴的精神现象,能够长期存在、经久不衰。哲学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某种特定的需要。这种需要集中体现在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而哲学正是孕育、陶冶和训练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哲学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
以上是学生对赫拉克利特和休谟的太阳名言的一些考究,由于学生水平有限,其中不得当的地方还请老师指出批评。
参考文献:
(1)张传开,辛景亮,邹林,杨善解.西方哲学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曾志.西方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德旭.对休谟因果关系理论的思考[J].济宁学院学报,2009
(4)司亚勤.谈哲学的现实功能[J].贵州社会科学,1999
(5)杨芳.论赫拉克利特“万物皆变”的哲学思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