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大学生回炉技校反思杂谈 |
分类: 教育评论 |
近日,一条关于大学生技校“回炉”的新闻,再次引来广泛热议,不少媒体就此纷纷发表评论。看了相关评论后,我觉得很少有建议大学生反思的,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大学生技校“回炉”,说这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羞耻不为过。但教育的性质或规律决定了它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想法办学,也不可能为每个人规划人生,更不可能保证每个大学生都就得了业,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共性,也就是说是为受教育者打基础的。我们应该看到教育的局限性所在,因而,教育之外,还需要大学生们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亦或技能,来弥补教育上给予的不足和缺陷。
要知道,凡大学生者几乎都是成年人了,很大程度上可以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能力也更强了,相信他们也深知教育上的问题,说不定还会发牢骚,可真正会用实际行动来弥补受教育不足和缺陷的实在太少,很多时候是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安乐窝”,从而放松了学习,不少大学生往往是随波逐流,放任自己,这与国外大学的环境恰恰相反,在国外上大学才是最刻苦奋斗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等到真正步入社会时才赶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现象,更极端的说法是,“我的大学真是白读了!”
不错,出现这种现象,教育的责任大些,但并非说明我们的大学生就没有丁点儿责任。本身,大学教育引导的成分多些,更多的时候是提供学习平台,需要大学生们自由翱翔。况且,现在的用人机制早已发生变化,上了大学不等于进了“保温箱”——毕业后就有工作,而是面临一个市场化的选择,毕业了还得自己找工作。可以说,如今的大学生“觅食艰难”,出于生计考虑,技校“回炉”也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没必要大惊小怪。且仅仅因为“回炉”就说“大学白读了”,虽然无奈的成分多些,但也是不科学和客观乃至偏见的说法,亦或更是一种“自我嘲讽”。难道我们的大学真的一无是处?大学生们也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我敢肯定地说,“非也。”
我想说的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时代在变化,教育当然不能一成不变。换言之,这就需要改革教育体制,不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应试教育,而要培养与市场经济时代相适应和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推行,正是如此,只不过步子缓慢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而已。这大概就是我们谴责教育弊端的主要理由。
有话说得好,“是金子在那里都会闪光”、“打铁还得功夫硬”。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只是遵规循矩,按照教程设计进行学习,不额外自我补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好自身创造力,显然难以在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我们也该关注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生技校“回炉”的同时,某些大学生凭自己的实力却创业成功了,在这背后是与其大学时多做“额外功”分不开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出现如此对比鲜明的现象,还是一个奋斗及其方向的问题,很大程度则说明个人也需要进行彻底反思,并进行“额外”的努力。否则,即便大学教育机制也“回炉”,类似尴尬照样会重演。
后一篇:北方新报;这是有关部门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