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可不必对“竹篾井盖”过于敏感

(2009-07-26 21:11: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政经评论

大可不必对“竹篾井盖”过于敏感
 
李万友

 

一个人行道上的“竹篾井盖”被车压坏,不仅引爆了网络舆论,而且还演变成一场豆腐渣工程与环保材质之争的“口水战”。(7月26日华龙网)

 

本来,一个窨井盖坏了,马上换掉就是,用不着大惊小怪,也没必要争论不休。但事关公共安全,小事不小,也就留给了人们充分想象的空间和借题发挥的余地。

 

此外,在人们印象中窨井盖基本上都是用钢筋和水泥做成的,一下子看到“竹篾”制造的,无疑让一些人难以想象和无法接受,又联想到现实中大大小小、随处可见的豆腐渣工程,腐败现象,想当然会联系在一块儿。殊不知,“竹篾井盖”并非一无是处,其有很多人看不到的优势:既可防盗又环保节能,也不一定就是豆腐渣工程,相对而言,安全也是可以保障的。而人行道、下水道与行车道上的窨井盖是可以区别对待的,前者用“竹篾井盖”没用错地方,也无可争议。至于安全与否,关键取决于机动车辆司机的自觉性,一是尽可能不去压它,二是不得已压坏了只要有人及时更换,安全就可保证。

 

如果所有地方通通安放高标准钢筋和水泥制造的窨井盖,一旦被偷不及时补盖,被压坏或老化后没人管理,照样不安全,总体而言,也不环保节能,还可能浪费更大。

 

我觉得,公众对“竹篾井盖”如此敏感,缘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窨井盖不安全”印象。而这并非单纯的质量问题引发,主要根源还在于:在窨井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上,依旧沿袭“谁需要、谁建设、谁管理”的传统“多头管理”模式,被偷、压坏后没能及时补缺更换,甚至长时间无人问津。久而久之,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民众怨气积累越来越多,只好把窨井盖当“出气筒”。于是,每每被偷、压坏发生,就每每引爆网络舆论,也确实发生过有人失足掉下去受伤亡的事情,所以有了“不安全”印象。应该说,质量问题本身引发的只占少数。

 

就该事件而言,明明是人行道司机硬把货车开上去压烂窨井盖,责任明显在司机身上。只要相关部门能尽快将损坏的井盖进行更换,保证了市民的出行安全就可以啦。一味地谴责,动辄就拿豆腐渣工程、腐败说事,是不理智的做法,不见得就光彩,也并非就是大义凛然,说不定还剑走偏锋,可能挫伤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适得其反。所以,大可不必对“竹篾井盖”过于敏感。如果非要较真的话,不妨建议相关部门改变和完善管理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