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政协驻江苏的委员在宿迁视察并座谈,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闵乃本教授特地对我单独说,宿迁城市建设非常漂亮,但要注意城市下水道建设,遇到象广州一样的暴雨能不能排得了?只此一言,深受震撼。一个引领科技前沿的老物理学家关心城市的排水问题,就象他研究的领域—金属的晶格缺陷一样,也看到城市建设如果留下看不见的缺陷也将是致命的。
广州市5月8日1个小时降雨量99毫米,12小时超过213毫米,全城变“水城”,内涝点达到118个,44处严重水浸,最深处3米以上。近一周降雨量达440毫米,达到百年不遇。“道路变河流,高楼成泽国”,人员遭难,房屋倒塌,航班取消,火车停运,汽车受毁,仅8日那场大雨就导致1.3万辆汽车“泡汤”,有一地下车库400多辆小汽车全部被闷。强暴雨还袭击了华南、华中等其它城市和乡村,造成几百万人大转移,几十人死亡。
试想,这样的强暴雨降临宿迁将会怎样?不堪设想。我们城市地下管网设计标准本来就低,配给又不协调,在施工建设中因为是“隐蔽工程”肯定打折扣。在后期的日常管理中,又不断遭到破坏、侵害、甚至堵塞、破坏。我曾经看到有些环卫工人把扫马路的灰土就住窨井里倒;载重汽车停靠在人行道上轧陷下水道;沿街开餐馆的将油污烟管、厨房下水接到路边下水道;危旧片区居住的背街小巷年久失修的排水系统;房地产商不管小区与外管道的匹配连接,刚建好小区内部就堵塞……,不用多想现在的城市排水道已经千疮百孔、断断续续。
“天上大雨倾盆,地上积水成河”,在宿迁并不是没有遭遇过。2003年6月21日至7月21日月降雨800多毫米,那种降雨虽然多但并不集中,城市受淹不多,但农村内涝严重。而宿迁极端的天气在2006年7月28日1小时降雨70.6毫米;2008年4月20日12小时降雨148.1毫米;2008年7月30日24小时降雨189毫米。近几年城区又增加了很多高楼大厦,开辟了不少新路,地下排水系统还没有经历过强降雨的考验。据国家防总预报,今年江淮之间降雨偏多并集中,我们将面临着实实在在、紧迫严峻的考验。
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开展泄洪河道、排水管道的疏浚、整治工作,对街前路旁的所有窨井要掏淤清泥;对所有的下水管道进行系统疏通;对所有路边的排水沟渠要开挖清理;对所有排水泵站设施要检修完好;对城市的防洪保安工程的关键点,如骆马湖一、二线大堤要加固严防,正在施工的马陵河要尽快完工,正在水系沟通的古黄河要有排洪预案,已经建成的宿豫区强排泵站要保持完好等等,一切都要立足临战状态,做好最坏打算,进行充分准备。
未雨绸缪不光是当下,更重要的是长远。有专家说,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排水系统滞后已经成为一项公认的短板。与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等比起来,深埋地下的城市排水管网看不见、摸不着,给城市形象添不了多少分,但它却是一座城市离不开的一根生命线。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了它的作用。何况随着眼下各种极端天气增多,尤其大城市面临的灾害考验有逐步升级的趋势,城市建设者在防灾体系上的投入更不能打折扣,这既包括经济投入,也包括管理上的投入。百年不遇的大雨发生的概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存在缺陷,它就会百分之百演变成一场灾难。
我们应该从这些警告中警醒,宁可少搞一些光鲜的地上“形象工程”,也要把耗钱的地下“隐蔽工程”做实在。闵教授最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把更多钱投在地下,经得起灾害的考验就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