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出住房制度改革的10年来,商品房市场出现了快速发展,而保障性住房建设却裹足不前。这在早几年还并没暴露很深的矛盾,随着近几年商品房价飞速上涨,高房价的拥有者的“兴高采烈”与中低收入者“望房兴叹”带来了极大反差与社会裂痕。以宿迁这样的三线城市为例,一年前市区的高端房价还在3000元左右,但现在近5000元了,一般中低收入的老百姓根本买不起房。而能买得起房的人对越是高价的房越是趋之若鹜,出现了旷世奇观的排队买房现象,而且不问楼层、朝向只要买到就庆幸,买房者并不是为了自住房。据说全国七成购房是投资需求,其中六成是靠贷款炒房。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密集的“房控新政”,主要是信贷“猛药”,据说这样的“精确打击”遏制了部分“炒房客”。但房价并没有下降,只是多了些观望。房地产开发商和炒房客踌躇满志并“不差钱”。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极度不正常,市场信号失灵,政府不仅要在调控措施上有手段,而且要在实物建房上该出手,大建保障性住房,当前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由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必须实行低价格供地、零收益定价,供给中低收入居民和拆迁户购买自住房,对低保对象进行购房补贴或者提供廉租房,对新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有条件的“蓝领公寓”等。目前宿迁城区保障性住房销售价格,安置房每平方米2500元左右,经济适用房1560元左右,“蓝领公寓”1500元左右。让中低收入者真正能够买得起房、住得上房,“安居乐业”,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完全应成为民生第一工程。
自2007年以来的三年间,宿迁市区共建设并销售了保障性住房100.5万平方米,占同期房屋销售总面积的21%。现在看来还不够,我市从去年7月提出要加大城区以危旧片区改造为核心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建设500万平方米,今年起步150万平方米。在我看来,政府的保障性建房要达到同期商品房销售的50%,这才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民生第一工程。
当然,这一工程绝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要把质量、区位、配套、物管等放到与商品房开发一样的台阶上考虑,“低价房不低质,保障房更方便”,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保障性住房大多建在地铁出口等市区,这既突显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功能,也是政府关爱弱势者的责任所在。拆迁与危旧片区改造也必须就地就近建设安置房,一次性地搬进新居。
我们一定要树立责任政府的理念,情为民所系,任房地产市场再火爆,不能以此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而要沉下心来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性建房。这在当前也是一场与房地产开发商的竞赛,不能指望商品属性的房地产市场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而只能由政府把责任承担起来,让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越多,虚高的房价就可能回归到合理的价位,难以遏制的炒房者风险自负。以此让住房制度改革重回正确的方向,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