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兄弟城市的经验,最能体现思路真谛的是领导人之间的交谈,“前瞻之旅”最拨我心弦的是城市人口积聚路径。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在“医药产业城”如是说,“我们不仅在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更是在打造一个新型城市”。规划25平方公里的“中国医药城”平地崛起,已经集聚国内外知名医药机构56家,生产企业200多家,正在打造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在我们参观的“万全亚洲小分子药物筛选中心”,仅一栋2000多平方米的试验楼就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硕士以上学位技术人员200多人。张雷书记进一步说,泰州是教育之乡,每年考上名牌大学的人不少,但回来的不多,主要是城市的产业留不住人。现在泰州发展医药研发、制造、教学等新兴产业,将形成10万高素质人的新城。还有刚成功引进的世界级规模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会带来众多配套厂商,将积聚IT制造与研发10万人。这两个20万人将提升泰州的城市人口构成,城市形态也会发生根本变化。
无锡的领导则说,无锡是全国开发强度最大、人口密度最多的城市,环境承载力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我们见识了投资50亿美元的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在40万平方米1000级洁净厂房内,数千高素质的员工正在操作着世界最先进光刻、封装设备。无锡(国家)软件园拥有载体面积近50万平方米,注册企业485家,服务外包产业各项指标全省第一,将在明年年实现软件产业产值360亿元,软件出口8亿美元。未来几年软件从业人员10万人。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2007/0810/zhangxinshi/200912011005310901.jpg
无锡(国家)软件园
无锡人才的总量已占城市人口比例全省第一,达到92.6万人,在全省占12.8%,2006年来引进的“海归”人才就有3000多名。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比重达到41.5%,服务业比重则上升至42%。
苏州的领导说,前30年苏州新增人口600万,把本地的资源都拼光了、摊薄了,再也不能靠增加劳动力来发展了,他们正在设想今后几年减少200万人口,而靠人才资源支撑发展。在昆山我们看到这样的样本,世界最大的IT生产企业富士康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序转移到外地,昆山的厂则提高产业层次,用工虽减少两万人,税收却增加了几千万元。占地51公顷清华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摇篮,象薄至5毫米的0LED电视显示屏、世界领先水平的荧光光谱分析测试仪器等清华技术在这里得到孵化,转成产业,昆山已经在大规模地拆迁10年前的低端产业的厂房了,而为这些产业“腾笼换凤”了。
中国就这样进步,城市就这样竞争。产业支撑城市,城市积聚人口,有什么样的产业就积聚什么样的人口。人向高处走,钱向富地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规律。过去宿迁工业化滞后,不仅没有什么产业,连企业数都很少。大量本地劳动力和本籍大学生只有流失在外地打工创业,宿迁一度出现了城市的“边缘化”,农村的“空心化”现象。而如今宿迁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战略,强力驱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的双轮,积聚了一批大企业,也渐成大产业,去年首次劳动力“内转”超过“外出”,现在返乡民工在开发区就业的达28万人,这就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当然,我们并不满足。宿迁城市还要继续积聚人口,让大量外出的宿迁人回乡在本地就业,支撑宿迁的人流、商气、机会全面发展,这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回归,是我们青壮年劳动力大军挥师宿迁。我们的城市还要进步,人口还要提升,光有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够,产业还要提升。我们正在大力发展数据处理、客户服务、动漫制作等服务外包产业,让更多的有才者、大学生回乡有施展禀赋的舞台。宿迁现阶段各种产业都要、各类人才汇集,才能形成百川汇流、人才济济的生动局面,城市形态才会有新的进步,这是我们翘首以待、奋力发展的人口积聚路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