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这时,宿迁满大街都是招生广告,中学门前更是密集地宣传该校什么同学考上名校了,有多少考生达本科录取线了,今年一下子竟然偃旗息鼓了。
这是因为上级教育部门严厉规定今年不准搞生源大战,不准搞高考分数排名,不准公布高考的成绩,不准跨市招生等。据说,这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的负担,淡化分数指挥棒的负面作用。
尽管这样,断不了各种招生手段的运用与翻新。比如有的学校给初三班主任下达任务,必须确保本班多少同学读本校;还有的学校把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雪藏起来,组织旅游外出,保证直升本校;当然几所名校招生仍然看涨,家长还得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孩子挤进名校。“生源大战”从明处转向了暗处。
其实,我对宿迁的“生源大战”之说一直不以为然。宿迁教育改革最大的收益在于扩大了教育资源,社会资金投向高中教育阶段,办成了当年政府想办而无力办到的事。宿迁的初中升高中的入学率由2000年的45%上升到去年的96.9%,适龄人口受教育年限由7.6年上升到10.5年。多元的办学,众多的学校,必然加剧招生的竞争,尤其民办学校使出浑身解数招生,对此很多公办学校感到巨大的压力。他们曾向我抱怨说,民办学校违反一年只能一次招生规定,传达室变成了他们的常年招生处。我说,那你为什么不能常年招生?国外很多学校都是学分制;他们说,民办学校给老师下招生任务,他们抢在正式招生前就到各家各户做工作,盯学生盯家长。我说,你为什么不去盯?能把孩子盯到高中课堂,延长受教育年限就是好事。
凡是遇到此类事情,我总是要求高中阶段的各类办学主体充分竞争,也乐见竞争。招生竞争也是其中的起点竞争。当然我们禁止并查处无序竞争。在宿迁办学的方向非常明确,学生在完成了国家法定义务的普九阶段学习后,就进入充分竞争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在这个阶段,普职比要适应宿迁现实发展需求与生源的实际状况。去年我市普通高中44所,在校生12万人;职业学校27所,在校生14.95万人(有1.95万人在外地上职校),普职比为4.5:5.5。培养出的职中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就业。而对家长和孩子选择上普通高中的,必然是奔着上大学的目标去的。因此,选择好的高中非常重要,招生竞争是好事,逼着学校改进教学质量,否则谁上你的学校!好在宿迁今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在去年增长19.4%的基础上,今年又有大面积的增加,考上北大的学生也有成倍的增加(恕我不能违规公布)。这是我市这几年狠抓教育“精明增长”、“内涵提升”的结果,我曾经在中学说过,评价你们这样的学校,除了比较高的高校录取率以外,还要看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的多少?这是教学水平的“高山”,也是学校的“金牌”。象我们学习的榜样江苏如东拚茶中学校长姚止平校长的事迹,就是这样把一个镇上中学的众多学生带领攀上这个“高山”的。我们不“唯成绩论”,但成绩还是必要的,现在成绩不准公布了,不准排名了,何以评价学校好与差?
至于今年招生新规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那是涉及到整个高考体制弊端的改革问题,比如高考内容的出新,方式的改进。考题灵活些,避免死读书;考题综合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面试机会,考核学生实际能力等,国外已经有很好的借鉴。以此来倒逼高中阶段的教学改革,这倒是需要我们探索的。我始终认为,高考分数这个指挥棒还是必要的,透明些也无妨,学生阶段主要的任务还是读好书,成绩好,高校以分数录取学生仍然是最公平的办法,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