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为国务院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邻近的淮扬镇铁路通过行业审查两则新闻,一些网友撰文提出宿迁“还有区域优势吗”“拿什么超越”等问题,表现出忧虑与伤感,批评政府再不努力就要落后成江苏“第四区域”了。
其实,我比大家都着急,平时我只要看到别的地方上项目的信息,心都要揪紧一阵子,心想能落户在宿迁就好了,更何况是区域发展基础条件这样的大事呢?对网友的批评与诘问,我十分感谢,也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宿迁的发展,比较宿迁的差距而欣慰,足以说明宿迁跨越发展蕴藏着深厚的民力支持。
是的,从战略层面上,的确要着急,恨不能一下子变成发达地区,有着象苏锡常一样的经济发达与城市繁荣。但战术层面上,还要保持冷静与顽强,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项目只能一个一个地上。一个城市的区位不能选择,不能位移,只能改变环境,改善条件(都不会十全十美),但决不是一蹴而就,一夜而成的。江苏先后提出沿沪宁线产业带、沿江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现在又提出沿海产业带,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大声疾呼,奔走争取,力图能跻身一个产业带的范围,无奈宿迁不靠海,不沿江,不接线,失之交臂。在争取的过程中,上级领导倒过来做我们的工作,说别的市即使进入产业带规划,也不如省里给你们宿迁的政策特殊,他们还攀比你们呢,发展还要靠自已。
我们至今没有放松争取。对领导劝慰,我们不是用于聊以自慰,或是推托责任,应当作奋发努力的鼓擂与号鸣。
只要奋斗精神足,团结一致干,黄土能成金。这些年,我们没有划入产业带,或是区位差强意,但我们就是“能”、“行”,“成”。连续三年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是不争的事实,也大家拼搏出来的。昨天我接待刚从南昌海关调到南京海关的关长,他说了蕴寓深刻的话,宿迁这样的发展不仅是数字骄人,更重要的是提振了宿迁人的信心,在欠发达地区能这样崛起太不容易了。很多外地客商到宿迁考察说,宿迁的条件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具备大发展的环境,因此选择了宿迁,投资落户。
当然宿迁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决不妄自菲薄,坐而论道,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将在本月全面开工的宿新高速、宿淮铁路项目都是跑出来的,而同期的甚至比我们早的其它市的类似项目还没有一家开工,也证明我们争取项目的能力不比别人差。
在争取项目的过程中的艰难与艰辛,也是非经历者难以想象的。最大的难题是宿迁经济基础与现实水平比较差,象高速公路、铁路、运河等工程投资都是几十亿、上百亿,总要过可行性论证关,短缺在于运量。政府和公司都不可能花了那么多的钱搞工程,没多少车在跑,没几条船在行。现有项目能争取到手,也是我们的发展快速攀升而带来的,当然也是超前的。因此,“与其临渊羡鱼,不如加快结网”,我们现在修的宿淮铁路可以接上淮扬镇铁路,一步到上海。我们还在争取的宿连运河,一步到海港。但都是要货运量、客运量的,这些要我们来创造,来产生。
对现阶段与现状况,我们并不气馁,而且还胸怀广阔、视野开阔。国务院作出江苏沿海大开发决策,对我们是最大机遇;邻市发展好了,对我们也是现实机遇。如同当年发达的上海带动与幅射苏州一样,我们接受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交叉幅射不是近在咫尺吗?况且孰快孰慢,还未可预料呢?
我们应当坚定信心,坚定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