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办教育不能因噎废食

(2009-03-07 11:54:52)
标签:

杂谈

    当前,大学生就业成了热点话题与现实难题。全国今年将有680万大学生毕业,江苏也有60万,大家都为这些大学生的就业犯愁,摊到谁家有这样事也是大事。有人将这问题归纳于前几年的高校“建设热”、“扩招风”,导致现在毕业生大量集中涌现。据报道,上月“教育部承认高校扩招太急促造成毕业生就业困境”,而正在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有代表建议“应以就业规模决定招生规模”。接下来顺理成章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控制高校发展”,“减少招生规模。”
    我并不赞成这样的逻辑推理。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够,也极度不均衡。农村教育薄弱,职业教育偏少,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来说位居世界第一了,但拿人来一平均,大学毛入学率20%,仅处于世界50多位,与发达国家毛入学率40%相比,发展的还远远不够。
    问题出在我们办学的水平与教学的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眼下就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脱节严重。这里并不是从整体上否定高等教育的成绩与大学生的能力,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相当多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跟风热”,不是把基本功用在“授业解惑”“业有所精”上,而是走捷径,谋文凭,知识不扎实,能力不够用,造成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招不到,招到的人用不上,呈现结构性的就业难。
    再则是我们对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认为大学生毕业必须就业,而且应该到达“管理者”或者“技术员”白领以上的职位才是就业。不可否认,一个人一个家庭包括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是很高的,毕业以后理应有发挥作用的合适岗位,这在扩招前大学生偏少而经济发展又急需情况下是正常的。但现在大学生入学比例提高了,用人单位的选择性提高,就业的竞争性也激烈起来。这并不是坏事,倒逼我们要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与适用能力,倒逼大学生要扎实学习注重实际。但这不应成为我们放缓高等教育发展的理由,一般家庭在孩子高考的时候都希望大学能多招些,让孩子能上得了大学,特别是好一些的大学,说明社会对发展高等教育还有强烈的需求,我们应该满足。眼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只是我们刚刚碰到的突出问题,以后也许是常态。通过政府的力量、社会的调节总能逐步消化,也能趋向平衡的,不然发达国家的已经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岂不成了重大的社会危机了?
    从一般层次上说,一个国家全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长越好,国民素质也能不断提高。更高的层次上说,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这一点,我们决不能短视。因此,我感觉国家新近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计划中,并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投入1500亿元,占3.75%。”在这个混合帐单中,据说教育才占1—2%,这个帐恐怕要算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顺境与逆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