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委组织部在年度测评干部、市纪委在年度勤廉述职中,用上了网络工具,把每个市管干部的《述职述廉报告》登上我市《网上宿迁》的博客“政务之声”,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评论,对宿迁的“300余官员网上晒工作”基本面是肯定的,也有指责为“作秀”。
不管外界如何评论,我们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了,而且有效果,这确实是“有勇气敢创新”之举。一改过去述职述廉报告只在一定范围内照本宣科,然后少数人测评一下了事的做法,现在把报告公布出来面向全社会,任何人都可以点击察看,还可以跟帖批评质疑。变成了“多数人评判一个人,长时间监督一个人”,这不是前进一大步么。
这样的形式使写报告的人不得不费思量,自己的述职述廉如何过得了群众这一关,吹牛、饰非、揽功、遮丑统统有可能被现形,遭质疑甚至批评、揭露,你不得不说清楚,不然老挂在网上,你如何应对(网上已经有了这样的对答)?这就象给一个干部开了个随时听取意见接受监督的“窗口”,使你不得不用勤政廉政的责职与规范约束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当然不可能完全依赖这个“窗口”揭露那些隐藏的很深的腐败分子,但一定能起到教育与预防在先、警示与告诫处处的作用(现在很多干部每天都要看自己的博文,有没有人跟帖)。
虽然有人说,这样的形式效果令人怀疑,因为注册浏览与跟帖的人并不多(事实在宿迁已经有了2600多人注册跟帖)。我并不苟同这种思维定势:不公开时说是形式主义,公开了还是形式主义。应该肯定的是这种形式实际上是推出了一个“民主监督的平台”、“社会问责的窗口”。我们初始不指望轰轰烈烈地出彩,也不指望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是初始的尝试,而且这一“窗口”是始终敞开的,你可以随时随地的跟帖,效果随着时间推移自有评判。
有人说,这是“网八股”(见《南方周末》12月4日29版),述职以表扬为主,述廉大词小用,内容空泛。这又陷入了不实事求是的泥淖。是的,组织部门明确要求用“421”的写法,即最能体现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四项工作实绩,理论学习和廉政建设两项表现,自己最不满意的一项工作。我看这种办法简明扼要,一个干部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成绩是主要的,总不至于全部抹黑才达到评论者的“效果”,能说出一项存在的问题并且能说深说透也是不错的。进行公开亮相全面评价,总比闭门评议要好得多,不知你认为的方法如何是好?
我关心的不是这种形式好不好,而是希望能继续深化。所有干部的述职述廉报告都要在网上晒下去,参与浏览的人越多越好,鼓励多一些跟帖,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答题与点拨题,组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民主测评,把问题点透彻、答具体,真正起到民主监督、公开问责、阳光行政、用权为民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