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4531人报考的省级机关公务员的面试,所有考生必须在16分钟回答4个相同的题目,其中一条是你怎么看上周南京市出现焦糊味的空气污染?可见秸秆焚烧问题已经成为舆论焦点民生热点。考生回答各不相同。
在我看来主要是“下决心”与“执行力”问题。确实,这是农村工作“老大难”。收获的季节不等人,农民要抢收抢种,农机手为了省油与方便,留下的是高茬,农民没法处理,只有一烧了之。夏秋季节往往狼烟四起,雾罩大地,焦味浓重。南京10月28日空气污染指数达到300,属重度污染。人们戏言,这时上街就是吸尘器。
宿迁是农业大市,常年的粮食种植面积有650万亩,过去秸秆焚烧问题更为严重,屡禁不止,此伏彼起,疲于奔命,四处救火。今年我市下决心根治这一顽症,召开了全市电视广播动员大会,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广播车在各乡村流动,在村头经常可以看到挂着小横幅“焚烧秸秆,罚款拘留”(过去曾有焚烧秸秆而把邻家成熟的麦子烧光,还有把人烧死的),煞是有声势,家喻户晓,妇幼皆知。
乡镇村组的干部连续十来天24小时值守在田头,严防焚烧。对农机手采取每亩地收10元保证金,必须将茬口留在15公分以下。对收割了的地块立即组织机械翻耕灭茬,秸秆还田。在各级干部没日没夜的坚守下,我市今年夏季一举禁烧成功,从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公布的图象显示,做到了“没点一把火,没冒一处烟”。今秋,我市再次全面禁烧,总体保持。不足的是卫星公布有两处火点,宿豫区运河之东的几个乡镇有冒烟的田块,已受到电视曝光与严厉的批评。
正是由于这样艰苦的努力,我市夏秋两季始终做到了空气清新(不排除飘过的焦糊味)。省领导表扬说,体现了宿迁干部的“执行力”,这么难的事能做到真不容易,应该好好总结宣传!我们将这总结为“秸秆禁烧”精神,而进行了表彰与奖励。
这么做也带来不同意见,包括网上在外地工作的宿迁人听到家里人的一些诉苦,有的说秸秆太多,又没有办法处理(实际秸秆利用办法很多,宿迁也有三座秸秆发电厂);有的说,堆在路边,下雨的黄水污染了沟塘;还有的说,这是强迫农民,增加农民的辛苦……。
孰对孰错,自有公认,且时间将证明一切。不管怎样,在宿迁大地就要这样做,长期坚持,成为常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