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足球体育杂谈 |
分类: 3、裁判“二哥” |
关于足球裁判员的体能
良好的体能是一名足球裁判员必备的硬件,体能达不到要求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裁判员,足球裁判员是从事特殊“工种”的群体,培养过程漫长,优秀率相对较低,比培养足球运动员难多了,成功不容易。达到一定水平后能否保持到国际足联规定的45岁上限,同样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很多国际级裁判员提前退役,都是因体能无法达标所至,国际足联曾经推行的“库伯”测验,要求45岁之内的裁判员达到中学生的优秀标准,这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达到的标准。
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定时定量,持之以恒,注意结合临场实战的要求,采取各种针对性的训练手段,裁判员临场跑动毕竟不同于单纯的中长跑。定期安排在足球场地内的训练,想象比赛中复杂的情景,采用各种跑的方法,并养成奔跑中善于观察、开阔视野的习惯。正常情况下,裁判员执法年限长达20多年,经验会随着执法场次不断积累而递增,体能却会随年龄增长而递减,这是不可抗拒的生理变化规律。目前我国甲A职业联赛水平,裁判员12分钟跑需达到3000公尺,否则在场上会力不从心。这个水平要保持到45岁并非易事,坚持这两个字好说,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需要恒心和毅力。
附:有个竞走运动员的真实故事,我本人一直被深深感动着。自75年至2001年,为了做裁判我“跑”了26年,支持我坚持下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足球裁判员这行道的兴趣,再就是这位竞走运动员的故事。
他叫魏德全,听他做报告是73年还在读书的时候。当时他应该40多岁,其人身高不足1.6米,又黑又瘦,从他的眼睛里能使人理解和体会刚毅、坚强这类词的含义。
他曾是河北田径队的竞走运动员,60年代国家搞运动田径队解散,被下放到河北农村。但他太喜爱自己的专项了,喜爱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衣食无着靠挣工分过日子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也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抬腿就是竞走,村里人称“魏神精”。
他是天津人,每半月回家一次探望妻儿,傍晚出发,竞走一天一夜到家,喝点水吃点东西说会儿话抬腿返程,又是一夜一天,回村睡一夜转天下地干活。一年多的时间里每月往返两次,无论酷暑严寒、雨雪风霜,从未间断。
一次正赶上大雪天,走在街上小孩儿们追着用雪团砍他,他也不跟孩子们生气越走越快,小孩儿们也不知道他是在训练,心里肯定纳闷儿,这精神病走得怎么这么快?他披一身白雪进家了门,把老婆孩子吓一跳,整个一圣诞老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被招回省田径队集训,准备参加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1965年九月,北京工人体育场,当时气温30多度,参加50公里竞走的 10多名运动员每走几圈就退出一个,最后仅剩他一个人,大汗淋漓,每走完一圈工作人员向他身上泼一盆凉水,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陪他走完125圈,他到达终点后掌声仍然持续了很久。这届以后,全运会项目中取消了田径场50公里竞走这个项目,他获得了一块绝世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