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画家介绍 |
荆浩传世作品甚少,且学者看法分歧。唯一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是《匡庐图》。
《匡庐图》为全景式山水,整体气势雄伟夺人,细部刻画又甚精到。当中挺立一峰,峥嵘崔鬼,秀拔欲动;两侧而下,群峰竞立,如芙蓉初绽;山间有飞瀑如练,云气、屋宇、桥梁、林木,曲折掩映。正如画上元人韩屿题诗所说:“翠微深处着轩楹,绝磴悬崖瀑布明。”全画一派雄奇、壮美、幽深的气象,使人感受到画家驾驭大自然生命力的宽阔胸襟。
全图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在境界上则是从“有人之境”而渐入“无人之境”。
第一个层次(图2),画面下端,一泓涧水,一叶扁舟,船夫撑篙正欲靠岸,似乎将观赏者带入画境。由石坡而上,山麓画有屋宇院落,竹篱树木环绕,屋后有石径抱危崖逶迤而上。崖脚烟水苍茫,有长堤板桥,一人骑马观景,悠然自得。这一层可称近景。
第二个层次(图3),可称中景、两崖间有飞瀑喷泻而下,击石分涧,似闻其声。攀援而上,一桥横架于溪涧之巅,两边危壁,松柏参差,矗立入云。桥左方又一座林荫庭院,窗明几净。这一层可谓渐入佳境。
再往上,第三个层次(图4),虽是远景,却分外醒目。主峰兀立,两侧烟岚飘渺,诸峰如屏,相互映照;又一飞瀑如练直下,落入虚空,使人联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这一层次是画中最佳胜境,也是画家最着力处。
看此画,仿佛随着船夫的导游,登上了游览山中美景的旅程。巍峨主峰为主景,两叠泉流、两座屋宇、危栈小桥则是其中几处精彩的“景点”,而那位骑马观景的人物,则把观者的视野引向画外任凭浮想的空间。画的构境使人领略到荆浩大山大水的艺术特征。
在笔墨表现上,虽还没有完全摆脱唐以前山水画的装饰因素,但在真实感和体积感的追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皴法的成功运用,是荆浩对山水画技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此图以中锋画山石,结态波曲,略似解索;山头和暗处皴法类似小斧劈,再施以淡墨多层晕染,以表现阴阳向背。在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中,山石只有铁线勾勒,然后填彩,借助于晕染和色彩明暗表现凹凸起伏,当时还未形成皴法。历史记载中的唐代水墨山水画,至今未见公认的真迹。《匡庐图》可以视为我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时期的杰作,其用笔用墨及皴法值得仔细研究。
在墨的变化上,除了浓淡之外,尤其重视黑白对比。画中瀑布是用浓墨重笔“挤”出当中一脉泉流,随着这条白色长带的正斜角度不同,两边的黑色,或可视为山石,或可视为阴凹处,或可视为虚空。飞瀑的动势也由此产生多种形态神采。这种以黑“挤”白的手法,至今仍被许多画家沿用。画中画平水,改变了唐人似鱼鳞瓦片的勾线之法,而以淡墨烘染水面,显示出水的明暗变化,并以舟、桥等物暗示出水的存在。表面云气,也改变了前人的细勾填粉法,只用水墨渲染,显得空灵多姿而自然天成。虽然唐人张彦远早就有“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的新观念,但就山水画而言,只有荆浩之作使人们初步领略到这种“得意”的艺术情趣。
对《匡庐图》的真伪存在的疑问中,有两点需要加以解释:一是荆浩有否可能去过庐山;二是为什么这幅画在清代以前从未见有人记载著录。
关于第一点,根据晚唐五代的社会情况,荆浩除了在唐亡前有可能南下庐山之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下是很难成行的。但是未去过庐山,并非绝对画不出庐山。庐山久已闻名于世,相传秦末有匡俗先生庐居此山,故又名匡庐。汉代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中就自叙“南登庐山”;东晋顾恺之画过庐山会图、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到“余眷恋庐、衡”;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均曾来游,白氏留下“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名句。因此,荆浩即使未曾亲临庐山,也完全可能以众多前人文字、图画为参照,加上自己在太行山、王屋山的感受,创作出臆想中的庐山图。
关于清以前无著录的问题,确是事实。然而画面上却有宋、元人题字。这就存在着三种可能性:一种是现存著录书籍不全,或记述有遗漏;二是此画原先另有题名(宋以前画上无题,题目由后人拟定著录),至清代被改为现名;三是后人伪造之作。目前所见最早著录此画者是清初孙承泽,孙系山东益都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后官至吏部左侍郎,富于收藏,精于鉴别。在《庚子消夏记》一书中列有“荆浩庐山图”条目,记述了他从“故家”——明王朝的显贵人物之家,买到此画,“绢素如银板,对之令人色飞。上有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下用内府之宝印。又有元人韩屿、柯九思二诗”。他的记载与此画完全相符。伪作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其后,此画进入乾隆御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阮元等编撰的《石渠宝芨续编·宁寿宫》著录,将题目改为《匡庐图》,这很可能是乾隆所为,画上有他的题诗二首,另有大臣梁诗正、江由敦的和诗。阮元在其所著《石渠随笔》中,也记述了此图。
孙永泽将此图定名为《庐山图》,所据不详。也许是受了画面上元代柯九思题诗的影响。柯九思曾参与鉴定元代内府收藏的书画,他在这幅画上题诗道:“岚渍晴薰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他断定画的是庐山,是否因画中飞瀑而臆测,或者另有所据,有待进一步查考。
《匡庐图》的收藏与流传大体经历为:北宋佚名—南宋高宗内府—元代内府或韩屿、柯九思—明代“故家”—清初孙承泽—乾隆御府—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对于这样一件流传有序的作品,可以推断为荆浩真迹,至少也应是宋人摹本或其传派画家之作。《匡庐图》对研究荆浩艺术具有重要价值。但此画在艺术表现上似乎还不足以代表荆浩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对照他的理论著作《笔法记》对笔墨的认识,尚存在不少差距。
《匡庐图》为全景式山水,整体气势雄伟夺人,细部刻画又甚精到。当中挺立一峰,峥嵘崔鬼,秀拔欲动;两侧而下,群峰竞立,如芙蓉初绽;山间有飞瀑如练,云气、屋宇、桥梁、林木,曲折掩映。正如画上元人韩屿题诗所说:“翠微深处着轩楹,绝磴悬崖瀑布明。”全画一派雄奇、壮美、幽深的气象,使人感受到画家驾驭大自然生命力的宽阔胸襟。
全图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在境界上则是从“有人之境”而渐入“无人之境”。
第一个层次(图2),画面下端,一泓涧水,一叶扁舟,船夫撑篙正欲靠岸,似乎将观赏者带入画境。由石坡而上,山麓画有屋宇院落,竹篱树木环绕,屋后有石径抱危崖逶迤而上。崖脚烟水苍茫,有长堤板桥,一人骑马观景,悠然自得。这一层可称近景。
第二个层次(图3),可称中景、两崖间有飞瀑喷泻而下,击石分涧,似闻其声。攀援而上,一桥横架于溪涧之巅,两边危壁,松柏参差,矗立入云。桥左方又一座林荫庭院,窗明几净。这一层可谓渐入佳境。
再往上,第三个层次(图4),虽是远景,却分外醒目。主峰兀立,两侧烟岚飘渺,诸峰如屏,相互映照;又一飞瀑如练直下,落入虚空,使人联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这一层次是画中最佳胜境,也是画家最着力处。
看此画,仿佛随着船夫的导游,登上了游览山中美景的旅程。巍峨主峰为主景,两叠泉流、两座屋宇、危栈小桥则是其中几处精彩的“景点”,而那位骑马观景的人物,则把观者的视野引向画外任凭浮想的空间。画的构境使人领略到荆浩大山大水的艺术特征。
在笔墨表现上,虽还没有完全摆脱唐以前山水画的装饰因素,但在真实感和体积感的追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皴法的成功运用,是荆浩对山水画技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此图以中锋画山石,结态波曲,略似解索;山头和暗处皴法类似小斧劈,再施以淡墨多层晕染,以表现阴阳向背。在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中,山石只有铁线勾勒,然后填彩,借助于晕染和色彩明暗表现凹凸起伏,当时还未形成皴法。历史记载中的唐代水墨山水画,至今未见公认的真迹。《匡庐图》可以视为我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时期的杰作,其用笔用墨及皴法值得仔细研究。
在墨的变化上,除了浓淡之外,尤其重视黑白对比。画中瀑布是用浓墨重笔“挤”出当中一脉泉流,随着这条白色长带的正斜角度不同,两边的黑色,或可视为山石,或可视为阴凹处,或可视为虚空。飞瀑的动势也由此产生多种形态神采。这种以黑“挤”白的手法,至今仍被许多画家沿用。画中画平水,改变了唐人似鱼鳞瓦片的勾线之法,而以淡墨烘染水面,显示出水的明暗变化,并以舟、桥等物暗示出水的存在。表面云气,也改变了前人的细勾填粉法,只用水墨渲染,显得空灵多姿而自然天成。虽然唐人张彦远早就有“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的新观念,但就山水画而言,只有荆浩之作使人们初步领略到这种“得意”的艺术情趣。
对《匡庐图》的真伪存在的疑问中,有两点需要加以解释:一是荆浩有否可能去过庐山;二是为什么这幅画在清代以前从未见有人记载著录。
关于第一点,根据晚唐五代的社会情况,荆浩除了在唐亡前有可能南下庐山之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下是很难成行的。但是未去过庐山,并非绝对画不出庐山。庐山久已闻名于世,相传秦末有匡俗先生庐居此山,故又名匡庐。汉代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中就自叙“南登庐山”;东晋顾恺之画过庐山会图、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到“余眷恋庐、衡”;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均曾来游,白氏留下“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名句。因此,荆浩即使未曾亲临庐山,也完全可能以众多前人文字、图画为参照,加上自己在太行山、王屋山的感受,创作出臆想中的庐山图。
关于清以前无著录的问题,确是事实。然而画面上却有宋、元人题字。这就存在着三种可能性:一种是现存著录书籍不全,或记述有遗漏;二是此画原先另有题名(宋以前画上无题,题目由后人拟定著录),至清代被改为现名;三是后人伪造之作。目前所见最早著录此画者是清初孙承泽,孙系山东益都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后官至吏部左侍郎,富于收藏,精于鉴别。在《庚子消夏记》一书中列有“荆浩庐山图”条目,记述了他从“故家”——明王朝的显贵人物之家,买到此画,“绢素如银板,对之令人色飞。上有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下用内府之宝印。又有元人韩屿、柯九思二诗”。他的记载与此画完全相符。伪作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其后,此画进入乾隆御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阮元等编撰的《石渠宝芨续编·宁寿宫》著录,将题目改为《匡庐图》,这很可能是乾隆所为,画上有他的题诗二首,另有大臣梁诗正、江由敦的和诗。阮元在其所著《石渠随笔》中,也记述了此图。
孙永泽将此图定名为《庐山图》,所据不详。也许是受了画面上元代柯九思题诗的影响。柯九思曾参与鉴定元代内府收藏的书画,他在这幅画上题诗道:“岚渍晴薰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他断定画的是庐山,是否因画中飞瀑而臆测,或者另有所据,有待进一步查考。
《匡庐图》的收藏与流传大体经历为:北宋佚名—南宋高宗内府—元代内府或韩屿、柯九思—明代“故家”—清初孙承泽—乾隆御府—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对于这样一件流传有序的作品,可以推断为荆浩真迹,至少也应是宋人摹本或其传派画家之作。《匡庐图》对研究荆浩艺术具有重要价值。但此画在艺术表现上似乎还不足以代表荆浩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对照他的理论著作《笔法记》对笔墨的认识,尚存在不少差距。
前一篇:醉太行/从维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