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无序、鱼龙同池,鱼跟鱼玩,龙和龙玩。浊者自浊,清者自清。有以码头沽名钓誉者,有四海走穴养家糊口者,有以笔墨追求趣味者,有坐卧“心斋”养性养心者。标准全在“高士”心中,只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不知者言。好与坏在时间长河中自有定论。这是不少圈内人士对画家高英柱的评价。
其实,早就想写些关于高英柱的文字,终因还是不常能见到他,难于归拢那些零散的印象而搁笔。
高英柱,1961年生,山西阳高人。2002年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班,任职于山西大同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高英柱画集》、《粥庵花卉蔬果小品十四开册》、《中国画23家——高英柱》等多部作品集。作家王祥夫曾写过这样的话: "看画家高英柱作画煞是有趣,大有分田地均贫富的气概。意思全在他的笔下,圃里斗大的牡丹艳若一堆烂霞,在他笔下偏会清逸起来,砌下的小草小花本不起眼,他却会格外体贴地让它们丝丝朵朵地显出精神来。别人注意牡丹的艳丽富贵,他却偏要激赏牡丹清逸的一面,别人注意不到砌下小花草的生生死死,他却偏要让人们认识它们的美丽。这里便有个性的锋芒,一一表现在笔下纸上,便与传统有了区别,有重新安排画里乾坤的意思。"

在百度搜索高英柱的名字,竟有百余条与他相关的结果,全是画与字。搜索高英柱的图片,更像打开画卷一样。这里遴选几幅:


看到高英柱的画和字,实在无法抗拒内心深处犹如涓流般细腻而温馨的触动。这种触动,来自作品本身隐隐折射出来的画家内心品格的清雅和飘逸,来自由作品透视出来的画家一直以来矢志不渝孜孜以求扎根生活沃土的鲜活艺术气息,来自对作品画幅深处那双若隐若现的熟悉的眼睛的感知......其实,去年的某个日子,我曾经跟高英柱有过一次谋面。记得,那是一个和煦的日子,因为我当时被杂七杂八的事情所搅扰,俩人的见面只是匆匆一闪,至今忆起依然颇觉抱撼。如今的他,表情依然如旧,儒雅淡定幽默,在双方多年隔断消息的重逢后,彼此相互在眼神的捕捉中,我又读到了那个曾经的高英柱。而自己,也许已经曾经不再。相比之下,惭愧之至。
刚刚脱离学校走入社会的高英柱,曾在当时绝对首屈一指的机关工作,也曾在那里留下一个同样风华正茂和严谨认真的青年人形象。至今有许多同事,后来也成为我的同事,说起他都津津乐道,口碑犹佳。因为他自幼爱画,随意涂画皆成趣,指尖笔下总生动。当时,谁都以为他只是玩玩而已,不想他越"玩儿"越疯癫,某一天竟然突然离开那个人人羡慕的机关,自己选择了一个远离权力与喧嚣但却能让他安静研习字画的地方。当时,这件事无疑在同龄"弟兄们"中间引发了一场巨大冲击波。现在看来,高英柱是个总是引发冲击波的人。他以他的作品,在我们心中引发的,是强烈的撞击,是淡雅的濡染,是飘逸的清秀,是微妙的涟漪......高英柱,许多年以后,又以他独特的方式,用艺术的力量,再次征服了许多人。

期盼有机会与高英柱重逢。
愿高英柱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