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人相处时的我

(2023-01-27 23:32:55)
标签:

交往

相处

关系

生活

分类: 随笔

最近应该是掉坑里了,纠缠在一个话题里出不来了,索性就继续往下说吧,我小的时候比较内向,在外面不怎么敢说话,说话也很怕会得罪人,改变是从到林场之后开始的,那时过的是知青的集体生活,年轻人在一起了免不了斗斗嘴,互相调侃一下也是有的,那时其实还是很单纯的,开个玩笑什么的,没有人会生气。

但还是性格里带着的吧,我还是会比较不会或者说不敢反驳别人,也许还因为反应慢,当时可能对接不上,过后倒是会说那样说就好了,当时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在家里,姐姐比我大几岁,她是很有主心骨的人,也很有主意,所以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后来各自成家,年纪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在一起就觉得她说的关于家庭或者关于工作单位的事情,有一些观念上的东西我是不大认可的,有一些观点更是有明显分歧,但是,我从来没有当面跟她掰扯过,基本啥都不说,总觉得她比我大,不应该跟她较真,而我的不说,可能被认为是默认了吧。说起来,我还真是很难当时当面的就提出反对意见,最多会说那也许如何如何会不会好一点呢,一般也都是不了了之。

就是说,我不会为一件事去争个什么,更不会非得让别人觉得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一来我没有那么自信,再说各随所便就好了,又能如何呢。

我们大院发小聚会的时候,聊天的内容也是各种各样,有的人是比较喜欢聊军史的,特别是我们父辈所在的部队,说的最多的是一个男同学,每次聊起来都滔滔不绝,对这样的话题我是插不上嘴的,也就是听一耳朵,还记不住,下回听,即使是重复的我也觉得是听个新鲜。

我一直不怎么看历史书和人物传记(不包括历史小说),原因是我的记忆力不好,年份人名这些我都记不住,我就怕我把时间年代搞错了人物又张冠李戴了,那岂不是贻笑大方,就连我听过多次我爸爸说他参加的三大战役中的某一战役,我还是记不住到底他参加的是哪一次战役。

所以,同学如果聊军史聊某次战争比如抗美援朝的,我都插不上嘴,只是听。后来有一个女同学也加入进来,饭桌上但凡聊到军史这块,她都能接过话来,还常常压那特能说的男同学一头,这就让那男同学很是不爽,有一次男同学逮住一个机会把女同学给呲了一顿,这个倒与军史的事无关。

后来女同学问我,她说小燕你说我怎么得罪他了,他怎么那么大的火气呢,我说以前你不在的时候,讲这个话题都是他一言堂,你来了老抢他的风头他不爽了呗,女同学说那他明明说错了嘛,那个什么什么就是什么什么嘛。我说同学聚会为了啥呢,不就是大家聚聚高兴高兴,聊聊天嘛,你那么认真干嘛呢,他说错了就错了呗,又不是要编进什么史书里去的,他聊他的,我们聊我们的就行了呗,反正我是不知道,也从来不去认证真伪,说完了就完了,散席之后谁还去追究不成,聚会不就是乐呵一下吗,女同学哦了两声,还是心有不甘,我说反正我不懂,我就听,啥也不说。

其实与朋友交往,有很多“和而不同”的地方,以前在单位我有一个相处很好的同事,我们特别能聊得来,但是在为人处世上我们是有不同的,在衣着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向来都偏向朴素,女同事,有时候会穿的稍微“出格”一点,但我们相互间谁也没有觉得怎么样,个人喜好而已嘛。虽然如果让我在那个年纪的时候穿成那样我是绝对穿不出去的。

那段时间看到香港电视上的一个广告,画面就是两个要好的女子一起,穿着打扮有很大的差异,广告词我记不清原话了,大意是:“我们是好朋友,但我们不一样。”当时我还由这个广告想到了我和我的同事的关系,觉得是一种印证,觉得这个说法真好。

但世事无绝对,我和这个同事本可以说在单位里我们是关系最好的,后来还是分开了,分开的也很蹊跷,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但那个时候我也突然想到了“义”这个字,从小就崇尚狭义的我,第一次让“义”这个字横亘在了我的生活里。原来,平常的生活里也有义气可讲的,普通的关系中尚可谈义,更何况关系密切的,没有了“义”,交往便也难以维系。

在这里提到这个,其实也不是要说明什么,我只想说我与人相处,不会去争什么,不会去伤害别人,哪怕是话语上的,有过几次好友间的没有被明说的可能对我的误会,我都没有说一个字,因为但凡我说了什么,可能就会伤害到另一人了。说起来,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过去这么久的事情还说它干什么呢,确实,本来没啥可说的,而且自从我内退之后,好像没有什么与人交往方面的困扰了,更多的时间是回归家庭的,其他的交往也都很正常很愉快。

虽是这么说,但我的那种反应慢,不会即时的回应,又优柔寡断,怕说了反而不好的毛病还是存在,所以在遇到不大了解自己的人的时候,还是会引起误会吧。比如与朋友说什么事,朋友的说法我不太赞成,或一时反应不过来,我就不说什么,但我会一直在心里琢磨,我会想,原来他是这样想的,他是这样看问题的,有的可能我想想就觉得可以理解,觉得他说的也对,有的可能我会觉得有必要替自己解释一下,这样,我就会在之后的交流中说一下,过后的表达可能是经过思考的真实想法,但这并不代表我口是心非,只是延后表达而已。

即使在交流中感觉不舒服,我也是不会当即表示出来的,我会自己慢慢消化,通过自己的不舒服来分析交流中的问题所在,也通过“回放”来分析对方的性格特征,目的只是让自己知道,或者从中找出合适的交往方式。

我本来是个急性子的,在与人交往这事上却是个慢的特点,没想到这一慢还真慢出了问题了,这就是我会开始连续的说这个话题并且写了文章开头的两三个例子。其实这些事自己消化了也就算了,可因为心里还是有些纠结的,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被那么深的误解,真觉得自己有点“晚节不保”的悲哀。

还得说一下的是,我遇到的人,包括邻居,同事,同学,陌生人,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人是坏人,但很可能会与自己格格不入,我觉得即使这样也没有必要做什么臧否,我会跟自己说原来他是这样的,他在这种情况下会这样处理问题,知道了,知道也就行了。

今天这些文字敲出来可能一点意义也没有,就当是梳理一下这几十年来自己经历过的事儿,也算是剖析一下自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你羊了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