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老传统”
(2022-12-22 23:17:43)
标签:
传统日常认知生活 |
分类: 随笔 |
今天这个标题,肯定是下笔就离题,我并不确定能围绕“老传统”这个话题来说,只是突然想到老爸曾经说的一句话而想说点什么,就用了这个标题。
我们能够频繁的或者说是最多听到的相同的一句话就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传统可谓久远了,曾经有个针对这句话的笑话是说一个外国人听到这句话之后说,这怎么是你们的呢,这也是我们的啊。
记得很多年前,应该是二零零几年吧,看到街上行驶的公交车的车身上印着一条大标语,忘了原话,大概意思是工人体谅老板老板体谅工人什么的,我跟一个朋友说,现在有这么个提法了哈,挺好的啊,朋友很不屑的说:缺什么喊什么吧。
这句话有点醍醐灌顶的意思,让我想到公交车上那句传统美德的话,如果这种美德早已经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了,还用这么天天说天天喊天天的提醒吗。
也是很早期的锵锵三人行节目,有一期说到广告的过度渲染,梁文道说了一句:如果将来所有的广告都只以分类广告的形式出现,那就很正常了。对于分类广告这个说法我当时还愣了一下,后来想了一下,明白了。广告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就不会过度宣传和恶性竞争更不容易有欺骗。
住在我们家前面的两个阿姨,同年生人,都八十多岁了,王阿姨请了保姆,家务都是保姆承担了,一日三餐到饭堂打饭。孙阿姨没有请人,所有的家务都自己做,一日三餐也是自己做,院子里还种着花。两个阿姨的子女都没在身边一起生活。
我内退之后,女儿正好也住校了,我就经常回父母家中,一般都是周一早上到惠州家中,周五下午回深圳直接到学校接女儿,这五天我会分配好要做的事,把家里的卫生全部收拾一遍,我跟我妈妈说你就管做饭洗碗扫扫地就行了,其他大活我回来做。
妈妈有先天性心脏病,老爸又是完全不管屋里的活的,就喜欢种菜种花打球,所以我跟我妈说大活等我回来做就好了,要拆洗被褥什么的,搬床抹床底灰尘,餐厅厨房的卫生都是我回来做的,夏天过后擦洗风扇,洗二楼阳台,等等,每次回家干活,我爸还说挺干净的你别那么累了。
我搬回惠州这几年,也是慢慢的收拾院子,尝试种花,种了死死了种,有时候贪多有时候白辛苦,总之就是总有活干吧,孙阿姨看到了就说你真能干。其实,孙阿姨八十多岁,还每天搞卫生,做饭,浇花,身体还不好要吃各种药,如果不是“久病成医”调理的好,可能还不能有这样的状态。
最近,孙阿姨就老说自己老了,好多事做不来了,也没有那个心气了,前段时间天气降温,她说厚棉被还没拿出来,在柜子顶上难得拿,不过有两床薄被合着盖也行,不冷,隔了几天,温度又下降了一些,我问孙阿姨厚被拿下来了没有,我帮你拿吧,孙阿姨说不用,我也没坚持,恰好那天她家大女儿回来了,拿被子的事就解决了。
那些年我频繁回家,老爸坐沙发上看报纸或看电视的时候,看我来来回回的就说这是咱家的老传统啊,我说我们家还有什么老传统吗,我爸说他从小就看他的那些出嫁了的姑姑,每年都定期回家给老人拆洗棉衣棉被,老爸说那棉衣棉被里都是跳蚤啊。
老爸看我回家里里外外的干这干那的就想起了他小时候看到他姑姑回家照顾他爷爷奶奶的事,不由的说了一句这是咱家的“老传统”。说是老传统,其实老爸老妈从来也没有正正经经的说教过,我们小的时候,除了上学,在家里也很少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就觉得他们是一天到晚都要上班的,等到十六七岁又去林场了然后又到深圳工作了。
说传统,可能是各个家庭的,然后是家族的,再然后就是民族的,可是,所谓传统,各种的传统是不是都好呢,都值得传承呢,时代不同了,社会功能也不同了,家庭的结构也不一样了,“打破传统”可能还是一种时尚呢,适合当下的也许就是好的吧,提传统未必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