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差异和五湖四海
(2022-12-11 23:09:30)
标签:
南北差异五湖四海生活 |
分类: 随笔 |
十一月的时候,在沈阳的一个朋友说今年到惠阳来过冬,她问我要准备些什么衣服,我说若是这会儿来,还真是季节最好的时候,不冷不热的,但御寒的衣服还是要带,在广东,不降温没有寒流的时候还好,一旦来寒流降温了,也是挺冷的,屋里屋外都冷,比如羽绒服,一个冬天也穿不了几天,但还真是有要穿羽绒服的时候。
说来也巧,朋友的第一站是湛江,到了没几天还就真的降温了,我说你觉得冷了没,广东的冷和东北还是不一样的,朋友说带了薄羽绒,还真是穿上了。
在北方有暖气,回到屋里可以穿衬衣或者一件毛衣,在广东就算在屋里也得穿的挺厚,在温度低的时候,在温度低又有阳光的时候,在屋里还不如在外头暖和。
这就是南北气候的差异。上世纪五十年代,妈妈随军来到广州,妈妈从东北过来。一切都还是按照东北的习惯,我小的时候,到冬天就穿的很繁琐,先是衬衣衬裤,然后是秋衣秋裤或者毛衣毛裤,外面在穿外裤、罩衣或者夹衣,再冷一些就是棉衣,在我懂事之后,经常听妈妈和那些大人谈论广东人的过冬,北方来的人都觉得广东人的穿着很不可思议,妈妈他们就说,你看广东人上身是大棉袄,下身却是一条单裤,穿拖鞋,有的还光着脚。
我记得我妈妈都是让我们一定要穿袜子穿布鞋,还一定要穿毛裤,说是腿暖了身上就暖了,腿和脚保暖了就不一定要穿大棉袄的。妈妈说床上的铺盖也不一样,我们东北的习惯是褥子要厚,棉被不一定要那么厚,四到六斤的棉被就可以了,再冷就在被子上压一床被或毯子,这样睡觉才暖和,而广东人不铺褥子,盖的是八斤的大棉被,那样其实也不暖和啊。
妈妈还有很多阿姨都是从北方过来的,他们看到很多广东和北方的不同之处,会经常凑一块说,像是说一些奇闻异事,那都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事了,现在早已经不是那样,不可同日而语了。不过,那天看一个小视频讲广东人过冬的穿着,恰恰是说上穿一件羽绒服,下穿一条大短裤,脚上一双拖鞋,完全是调侃,看着也是十分可乐,但是在几十年前,大概就是这样,当然不是短裤也不是羽绒服,是一般的棉衣而已。
南北差异还有很多,在饮食上也是,炒菜还是炖菜,吃米饭还是吃面食都各有偏好。小时候关于做饭,也常听大人们说着各种的不一样,今天就不说这一块儿的事儿了。
部队的人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我们最熟悉的那句话就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小时候住平房,谁到谁家去都不用打招呼,说去就去了,有的人家也不上锁,或者家有老人的,你随时都能进去。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就会把各自家乡的有特色的东西带到大院里来,然后大家都会跟着学,比如,四川人会做泡菜,很多人家就都去街上买了腌泡菜的坛子回来,学着做,我妈妈学做的泡菜味道特别正,我总觉得我妈妈是心灵手巧且手气好,人家都说手气不好做出来的泡菜不是味道不正就是坛子里的水总变质。
还有,湖南人做醪糟,也流传开了,我妈妈也是学啥会啥,我妈妈做的醪糟味正还特别甜,我吃过其他人家做的,都不如我妈妈做的好吃,那时单位里有一个客家人,他母亲做的醪糟被之前的同事赞不绝口,后来他又带来一些来单位分给大家,我一尝,真的是远不如我妈妈做的。
我妈妈几乎是每年都做醪糟,我妈妈知道我喜欢吃,有一年她就让我学着做,说以后她做不动了我自己也可以做,但是我一次都没有做过,我妈妈做的醪糟我也送给过朋友们,朋友也说好吃,我坐月子的时候,每天早上一碗醪糟鸡蛋,鸡蛋从两个到四个,我爸爸看我这么吃在一边说做母亲真伟大,这么能吃。
唉,好像又跑偏了。这回降温的时间有点长,刚出了两三天太阳,今天又觉得很冷,接下来还是冷,就想起了这南北的不一样的冷,还有这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个大院里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