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的女儿京京总是说她以前住黄塘的时候经常买那家糖水店的糖水,因为那家糖水店做的糖水是真好吃,比如绿豆沙红豆沙,那真的是熬的沙沙的,甜度也刚刚好,还有其他好几种糖水,比如腐竹鹌鹑蛋,比如芝麻糊,比如清补凉,说好吃是我听京京一直说后来我去吃过几次。
这家店里还卖一些小吃,咸蛋黄肉粽就是其一,前两年同学来我这玩,我们路过那买了两个回来一吃,还真的不错,不过我们都是馏一馏或者放锅里煮热了吃,粽子软糯,好多人都爱吃。
以我从小跟着父母的饮食习惯,最早我只吃过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小时候,自然不知道粽子还能买现成的,每年都是妈妈动手包,而我一直学不会。在广州的时候,妈妈是到街上买粽子叶,后来搬到惠州,房子就靠着山边,山上的芦苇叶就可以用来包粽子。
妈妈包的粽子当然也是按照东北老家的习惯,要么是纯纯的白糯米的,要么是中间放一颗红枣的,还有就是放点绿豆或红豆的,不会加其他任何东西,煮熟的粽子就是淡的,如白米饭,吃的时候配上一碟白砂糖蘸着吃,我一直很喜欢吃那种只有糯米的白粽子。
一直到成年以后了,我都觉得粽子无非就是这样的几种口味,谁知,在广东,对食材的利用,以及对美食的做法真是五花八门,常常突破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和认知,比如用糖水下面条,比如炒菜心的时候也放糖,比如月饼有咸肉火腿馅的,粽子也是,馅料有五花肉的,有咸肉的,有加咸蛋黄的,还有加腊味、冬菇等等的,粤式早茶里有一个点心叫糯米鸡,有点像粽子,糯米里面是包了一块鸡肉还有冬菇等配料的。
咸味的粽子,第一次知道第一次吃的时候,我是意外的,也不太接受,觉得还是小时候就吃的妈妈包的那种才好吃,可后来就越来越爱吃了。说起来喜欢上这种咸口的粽子还是从吃肇庆的裹蒸粽开始的。
裹蒸粽里面有去了皮的绿豆,分量很大,有一大块半肥瘦的猪肉,还有一个咸蛋黄,裹蒸粽的个头很大,一般食量的人一次是吃不完一个的。因为它个头大,放置之后再吃,加热的方法就不是馏或熥了,是直接放一锅水在水里煮,这是听一个家在肇庆的朋友说的。
我前几年到佛山去玩,在佛山的同学带我们到一家专门做裹蒸粽的店里,在那里,我第一次吃了煎的裹蒸粽,感觉就是好吃极了。
吃这种煎粽子的时候,我又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妈妈下班回来打开手里的一个纸包,说给我们煎年糕吃,我一看那纸包,里面就是一些干巴巴的白色的一片片的像锅巴一样的东西,妈妈说是同事回家探亲带回来的年糕,要煎着吃的。
厨房的灯很暗,烧的柴火灶,一口铁锅,妈妈就把那锅巴一样的东西一块一块的放到锅里,慢慢的煎着,还不断的一点点的往上面撒一点白砂糖,就见那些“锅巴”渐渐的变软,软塌塌的互相黏在一起,成了一张大饼,吃起来却是极好吃的,那时我就想,年糕还有这样的,现在我想,那也许就是某地的人把粽子切片晒干了保存,吃的时候就煎一煎恢复了它原本的软糯。
话说回来,咸味的肉粽是带油的,煎的时候锅里先放点油也行,不放也行,慢慢的煎着,粽子本身的油就出来了,前几天去黄塘买菜在那家糖水店买了两个粽子,一顿一个吃了两顿,两次都是煎着吃的。
粽子煎着吃,一口咬下去有外酥里嫩的口感,粽子本身味道调的好的话,那就很完美了,吃煎粽子,再做个炖菜或者汤,一顿饭就解决了,挺好的。
前天写个风马牛也过不了,今天就写个粽子另外的吃法吧,民以食为天,吃这事总不能不让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