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对待死亡--《好好告别》读后

(2022-08-22 22:28:50)
标签:

生存

死亡

告别

生活

分类: 随笔

   最早注意到“死亡教育”这个说法是在“小崔说事”节目上,是小崔和罗点点聊罗点点的《我的死亡谁做主》那本书,当时的节目对我触动很大,这都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是避讳死亡这个话题的,甚至说“死”就是不吉利的。

   然而,古人已经说“人生自古谁无死”了,这个“死”就是伴随着生而一起来一直在的,我们还会说“生老病死乃自然(客观)规律”,那么谈论“死”和客观的看待“死”,也应该是正常的。

   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我总有一些担心,担心“将来”的事情不好应付也怕自己应付不了,真有点像孔老夫子说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活到高寿,实在是可喜可贺的,可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无疾而终。

   “一则以惧”,既包括了我们担心老人离去的那一天,大概也包括了自己也许应付不来的恐惧吧。我觉得值得庆幸的是,在看了小崔的那个节目之后,我又看了几本相关的书,对于“死亡”我有了一些认识,也知道该如何尽量的做好父母临终前的照护。

   刚刚看完凯特琳·道蒂的书《好好告别》,对处理“死亡”这事,知道的更多一些更细一些,虽然,正如凯特琳所说,我们如果不参与对亲人(死者)的最后的照料或者离开了家庭的送别仪式,一切都交于殡葬专业人员,也许我们就对死亡的了解还不那么深刻。

   有朋友可能在看了书名后,以为这是一本“虐心”的书,可能会以为这里描绘的都是怎么难受的生离死别,又或者以为有锥心的痛失和难以挽回的懊悔。其实没有,凯特琳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自然的事情,和这件自然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凯特琳推崇“自然”的方式。

   凯特琳是一个从小就对死亡好奇,又一直想探究死亡秘密的人,她23岁大学毕业之后就选择了殡葬行业来工作,零距离的接触逝者,为他们送行,并以六年的殡葬从业的真实体验写了这本书,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的想法理念和追求。

   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逝去了,所以我没有见过他们,对他们的一点点的“知道”,都是从爸妈的口述中得到的,而父母则是在我们做子女的陪护下走的,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会对《好好告别》里面的情节有感触有感慨。

   我所知道的三个朋友的告别的例子,也让我很是感动,一个比我小的多的朋友说她父亲病重,到临终之时还十分清醒,老人家跟医院签署了“不做创伤性抢救”不进ICU的文件,老人最后的时刻家人都在身边,这样的情景我觉得对逝者以及亲人都是最好的。

   我的同学,在医院陪伴老爸最后的时刻,她很敏感的察觉老爸是要走了,她用臂弯环住老爸的头,在老爸的耳边喃喃细语,老爸就这样安心的去了,这样的情景充满了温馨,听了都让人感动。

   前不久听一个朋友说他的母亲在去世前,拉着他的手说:爸爸,带我回家吧。我觉得这个母亲是幸福的,这个儿子恰好完美诠释了“好好告别”。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答案,我总是想一个人在他最后的那一刻,他会想什么,会不会觉得:“哦,我就要走了啊,原来“死”是这样一种感觉啊,可惜我不能把这个感觉说给人们听。”

   我为什么总是想这个问题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我平时有什么想法感觉都习惯写下来,而到最后的时候,我真有一种什么感觉却不能告诉身边的人,是不是有点遗憾呢,那些走了的人,最后想的是什么呢。

   八一那天吃饭的时候我说了我的这个问题,那位朋友就说了他妈妈临终前的事情,我想这就是属于这个阿姨的最后的感觉吧,很庆幸,最后的时刻她能表达出来。

   “死亡”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凯特琳在她的书中也提到了一些不同民族的传统习惯,不管这个话题多么古老,它同时也是一个永远新鲜的话题。民间和书中都有这句话,人生下来就是奔着死去的,如果生是一种仪式,那么,活完这一生,也应该有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是“好好告别”。

   “好好告别”,不仅仅是生者之于死者的,好好告别,也应该是我们好好生活的一个理念,不管年轻还是年长,不辜负自己这一生,认真对待必然会来到的那一天,就像凯特琳说的,有认知有准备,不在最后的时候空白一片,好好告别也包括“我”“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好的”“告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