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二次创作
(2022-07-29 22:39:28)
标签:
阅读写作联想生活 |
分类: 随笔 |
我的一个特别喜欢看小说的好友,经常跟我谈论看过的小说,如果我没有看过的她还会推荐给我,她的思维更为活跃,通俗一点说就是想的特别多,书没有看完,她已经有了很多延展的想法和推断,看到结局,如果与她的构想或预测有偏差,她会说如果怎样怎么就好了,有时候甚至会另外设计出几个不同的结局。
这应该就算是二次创作了,就像有人早就说过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这都是文字由眼入心之后,人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里所整合出的一个人物形象或者一个故事的大致摸样。
有时候看书会分神,就是因为书中的情节让你想到了另外的现实中的事情,与人交谈也会因为对方的话语让你联想到某件其他的事情,在分神的情况下如果能完成另一种构思,或者正好让你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变得完美了,这也可以算作再创作吧。
我这么说其实可能是不准确的,我不过是想说在阅读的时候,我是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代入,且会受作者文字的启发或者刺激而产生一些想法,然后我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下来的或长或短的文字,又可成文,似乎便是一个二次创作了。
去年开始,辑录了一些明明在朋友圈的短文趣文,我的不认识明明的朋友看的也喜欢也感慨,既是对文字也是对明明表述的生活。停了一段时间,最近又编辑了几篇明明的长文,每篇前面都加了介绍,明明说是点评,关于我的点评,明明说:“燕子每一篇文写的都那么精湛,大处着眼,小处描摹,娓娓道来,从容淡定,大家之范、跃然纸上。太赞!”以及:“燕子是总结性广角度的点评,而且是在深入了解基础上的。不是多年文友的懂,不是专业水平都写不出来。”
明明大赞,且颇有溢美之词,其实,也就是像我前面说的,阅读的过程,自然有联想,想的啥就是啥,也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也可能更深的剖析,也可能琴瑟相和,很多种可能,功高至伟的还是文字,就看你能不能及时的捕捉和记录下来。并不是我写的多好,没有她的文字在先也就不会有我的随后的这些。
昨天转发了《老张的小名》,明明说:有时候写文就是顺着自己的思绪写,甚至自己也不能准确画出“行走的路线”,只能保证大致不跑偏,比如这篇。但是燕子准确解析到了,那就是写了与老张几次的“擦肩而过”最终还是结成连理。不然就是青梅竹马了。概括的咋那么好呢?这原来,恰恰,是我潜意识里想准确表达的啊。要么说读者有时候比作者还知道作者想表达啥,这是顶级的读者,懂你的读者。燕子的读后感都是非十几年文友、非特别懂我、非深厚的文学素养而莫属。燕子视觉宽广的笔触总是不经意就显现出。比如这篇前言说到,北方和南方小名的起法是不一样的,我还真是第一次知道。另外燕子把“象牙塔”搬家到此,让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褒义词”我觉得真贴切,传神之词。
我觉得明明所言有过誉之处,可以算作文友相重,互相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