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一个“阅读书目摘录”
(2022-05-21 23:28:47)
标签:
读书笔记生活 |
分类: 随笔 |
还好,这个本子就放在柜子里一摞本子的最上面,还一翻就翻到了斯蒂芬·金的这本书的记录,这样也就有了答案,书是1997年买的看的,这一晃过去了25年,时间跑的真快。
不敢说每一个人,应该是有很多人,都有一些抄抄写写的经历,拿个小本子把喜欢的诗歌或格言抄录下来,这个行为应该是从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我知道有的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写作梦,可能就会抄一些专题的内容,比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之类的。
我对这些没有太大兴趣,我喜欢的还是“警句”类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话语,觉得这话说的好,就抄下来,有很多可能也算是现在所说的“鸡汤”吧,对诗歌也有偏爱。有几年抄录了一些《读者》上的话,和特别短的感动了我的小故事。
我是从小就喜欢看小说的,还尤其喜欢长篇小说,几乎是有就看,能借到就看,能遇上就看,在我到深圳工作之前,还真是看的不多,是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的看。到深圳工作之后,就赶上了改革开放,下班后的时间,我经常去书店,那时深圳的唯一的一个新华书店就在东门老街口上,我经常去买书。
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到胡耀邦曾经对青年人说,要多读书,每年的阅读应该在一千万字以上,看了这个一千万字,我就想,这是多少啊,是多少本书啊,我一年看的那些书加起来有多少字呢,这个,我心里还真是一点数都没有。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用一个本子来登记我看的书,每一本书的字数也记下来,到年末的时候就统计一下,这一统计才知道,一般的也就几百万字,离一千万字还差着距离,只有1994年看了四十多本书,也差不多接近了一千万字。
说到这,我又有点迷糊,不知道是我先登记书目还是因为要知道这个字数才登记的,如果是在之前就开始登记,那么起因就应该是:有的书看过了也不一定记得,除非是有相关的事牵连了,才会想起,登记书目的时候抄下书的“内容简介”,一来需要的时候翻一翻就能得到提示,二来抄写也可算是练字,要不老不写,不但手生,还提笔忘字。
不管怎么说吧,我这个“阅读书目摘录”,记了三本,第一本的这个本子是启用前好几年有一次到广州的时候买的,那时候本子的样式特别少,我很喜欢这个,一直还不舍得用,后来我突然觉得好东西就是要用,不用就等于白费。后来我买了各种喜欢的本子都用上了。
这个“阅读书目摘录”,确切的说是记了两本半,记到2017年就停止了,一是赶上了“多事之秋”,二是没怎么看纸质书了,那第三个本子,还是好朋友送给我的很普通的记事本,我把两本装订在一起,重新做了一个封面,这个封面到现在我还觉得挺喜欢的。
今天这篇是看朋友在留言里提到,一时心血来潮写的,又顺手拍了几张照片。写着写着,觉得这有点像“回顾”,像是在捋过往的岁月,唉,真的是老了,你看从1988年记到2017年,这也接近三十年了吧。其实,每回回顾,都觉得自己挺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