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今年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去年12月就开始读了的,中间因故停了下来,这个月读完了,也是今年读书的第一本。
止庵的书,之前读的是长篇小说《受命》,这一本《惜别》是散文随笔形式的“唠嗑”或谈话,没有看的时候,没有想到止庵是这样来写他对母亲的怀念的。
说没有想到,是他的这种写法,并没有写那种陪伴时的心酸,也没有死别时的揪心,这些一定不是没有,只是他没有这样写,他写的“别”是在整理母亲的手迹中一点点的铺开来的。
《惜别》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在与不存在”,第二部分是“曾经存在”,第三部分是“在死者”,第四部分是“不存在之后的存在”,第五部分是“向死而生”,第六部分是图片,之后就是“后记”了。
从止庵叙述“惜别”知道止庵阅读量很大,引述的部分我多是没有看过的,当然,对古文部分,我看的读的都觉生涩,还是喜欢看止庵写他和母亲在一起以及他母亲的那些事。
在止庵的笔下,他的母亲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是那么谦和那么文雅,一个有着那样的身世却又蒙受了那样的灾难,最后却又活得那么自在的老太太,太令人赞叹了。
我也希望活成这样的老太太,多看书,多看电影,看戏剧听音乐,给亲人写写信,记记日记,养养花,买点小玩意儿,经常摆弄摆弄,欣赏欣赏,不为物累也不玩物丧志,在花花草草和小玩意儿之中寄情养性,能自己做的就不拖累他人。
那些信件里那些日记中,一字一句写下的是过去的记忆,是生活的记录,也有一些计划,不谈意义,读起来是很有意思的,这些文字,当儿女重读的时候,就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就又勾连出逝者在世时的活动轨迹和状态,那就是“不存在之后的存在”。
亲人的离去,有那最为哀痛的时刻,但情感不会在亲人离去后就立刻消失掉,思念之情挥之不去,总是萦绕心中脑际,而逝者的文字,正可以安抚生者,或,让生者有一个慢慢脱离的过程。
止庵《惜别》之中,记录了很多他母亲的信和日记,止庵在整理和阅读的时候,必然有母亲并未走远的感觉。我进入“老年”之后,也常常想,这些年记的那些日记,是不是该早早的清理了,还有平时因喜欢买的那些小摆设小玩意,是不是也该适当的淘汰一些,总觉得应该清减而不给后人留麻烦和负担。
看了《惜别》,我觉得也不必这么刻意的“清减”,毕竟过日子还是要保持一些情趣,如果一天只是三饱两倒,眼睛所及之处没有什么可看,闲坐之时手中无可把玩,那日子也会枯燥和无味儿了吧。至于之后的的事,顺其自然好了,后人若是不喜也不必挑拣一股脑丢弃也未尝不可。
止庵说“所谓惜别,惜的更多的是所别之人的生活,或者与那个人相处的时光。这是惋惜,更应该是珍惜。”我们生于世上,就一定会经历送别和自己最终的离去,对于亲人,惜别就是一种怀念,怀念会跟随我们一段时间,而对于终将离去的自己,最重要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今后的每一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