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故居·故人

(2021-12-18 22:35:28)
标签:

故乡

故居

故人

生活

分类: 随笔

   那么巧,那天中午饭后,拿着遥控器换台,换到了一个好几年都不看的电视频道,看到于和伟在说话,再看节目名字,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说巧,还真巧,这个节目才刚刚开始,我就一直看,看到了最后。

这个节目,是跟拍吧,不能叫“真人秀”,但很真实,于和伟演戏演得好,角色的演绎都很到位,在这个纪实节目中,他不做作,真实本色情感自然流淌,很多情节都让人感动。

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都不在了,兄弟姐妹们一聚,也是暖暖的,还有发小,朋友,以前的同事和老师,去见老师的情景尤其令人感动,当年老师的帮助,让于和伟继续了学业,他一直不忘老师,见面的镜头太感人了。

于和伟还回到了他的“故居”,在那里住了二十多年,现在是空在那的房子,周围的环境应该没有太大变化,房子里还有不多的一些家居,和那些年的一些书籍,在曾经住过的“老房子”也就是“故居”里,自然有满满的以往生活的情景,那也是承载了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时光的处所。

节目看完,我又想到了故乡、故居这个问题,这是我久不久的都会想一想的问题,说故乡,像我父母这辈的人,有多少都是年青甚至是少年时就告别了故乡,这一走,就再也不回去了,在离家老远老远的地方定居了,我父亲到晚年老说想回一次老家,却总也动不起来,最后,在病床上他说他记得的“家”,就是老家的那个大门楼子。

父亲不到十八岁就一路南下到了广东,一直在广东生活,对广东的气候和饮食都很适应了,他离休的时候说,就留在广东吧,东北的气候可能已经不习惯了。离休后就住进了这套房子,这套房子是他这一生居住时间最长也是住到了最后的房子,这应该就是他或者说是我们家的故居了吧。可是,在医院在最后的那些日子了里,我跟他说到回家,说到家,他一点都想不起来这套他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这也只是从我父亲个人的角度来说,故居,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说,是这个房子到底也还留有一个确权的问题,反反复复的说了很多次,有所有权还是有居住权,还是等有了说法就什么都没有了,哪怕你把这当做故乡还是故居呢。

也许到我这一代人还会觉得父母住过的房子是能让你有个念想的,万一是收回还是搬迁还是其他的什么,感觉上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父辈的离去就等于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了,这个,想起来都有点不舒服。

现在的年轻人并不一定在意,因为换房搬迁已经是经常的事儿了,且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是随时都可以的,人口的流动性大,居住在哪里似乎都不是问题,还有说父母在哪哪就是家,而父母所居住的地方,可能既不是所谓的故乡,也谈不上所谓的故居。

一说到故乡或故居就有那种大家庭的场面浮现出来,好像还有个几世同堂的感觉,没有这些,所谓传统之类的也似乎没有了根基,就好像一个移民城市,再讲一些什么传统,特别是民俗意义上的传统,就真的有点云里雾里的了。

好吧,再说说故人,故人,既老朋友或旧日的朋友,谁都会有一两个或几个从小就玩的好的朋友,长大之后分开了,好多年好多年之后又重逢、遇见,那是一件特别让人高兴的事儿。故人也指逝去的友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真的有故人成为故人的,想起来也是每每伤感。

还有一种,本来是故人重逢,都觉欣慰,却因三观不合又背道而驰,这样的故人,是人还在情已故,也很让人感伤。看于和伟《走在回家的路上》,故居,寄存着他过往的生活情感,故人,聚在一起依然还是“少年”,小酌,吉他,口琴,歌曲,含泪歌唱,这一切合在一起,竟是那么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拥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