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破常规就是为了省事

(2021-11-22 22:55:30)
标签:

日常

常规

改变

生活

分类: 随笔

有很多事儿,我们从第一次知道起,就一直按照这个样子去做,也没觉得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毕竟是长辈告诉的,怎么说也是人家的经验总结,又更有甚者说那是一种传承,里面还有些传统啥的。

比如,东北的过年吃饺子,年三十晚包饺子,守岁守到十二点的时候,热腾腾的饺子也煮出来了,饿不饿都得吃,爱不爱吃都得吃,好像不吃这饺子这年就过不去了,或者就是这年没过好。

当然,这也是一种传统,里面包含了很多寓意的,这我也是知道的,不过,我成家之后,就没有在自己家里包过饺子,过年也都在父母家,这几年父母不在了,过年时我和女儿也不包饺子,不知这算不算打破常规了,不过我只是图省事而已。

还有煮饺子,我们家煮饺子原来也都是我妈妈看着锅,她告诉我们,煮饺子要开三个开儿,把饺子下到沸水里之后,盖上锅盖,烧开了,打开锅盖,加一点凉水,再盖锅煮一会儿,如此,开三次之后,饺子浮起来了塌馅儿了,就是熟了。

这个煮饺子的程序是铁定的,雷打不动的,多少年来都是这样煮的,一直到我去广州的那年,晚上从医院出来,已经挺晚的了,在回住处的路上有一家北方饺子馆,是几个东北人开的,边包边煮,饺子很好吃,我买过几次。有一次我看师傅煮饺子的那口锅特别大,煮一份饺子看上去很容易熟的样子,我就问:师傅你煮饺子是看时间,还是要放凉水煮三个开儿啊,师傅说哪那么麻烦的,不放凉水,就这么煮八到十分钟就行。

从此,我煮饺子,就用这家饺子馆师傅说的办法取代了原来的方法,不知这算不算是打破常规了。但是真的省事,也不用担心会煮不熟。

我们家好像从来都不包馄饨吃的,记忆中只有我小时候妈妈做过一次,过年过节的都是包饺子,我们家也不怎么做蒸饺,都是煮水饺,也都是煮出来先用一个大盘装上,然后再把饺子拣到另一个盘子里,这样倒腾过的饺子互相就不会黏连在一起了。

过年过节家里人都回来了,七手八脚的,包饺子也是很快的事,然后收拾“残局”的,煮饺子的,各就其位,出来一锅,就会有人喊谁来拣饺子啊,快点,要不一会儿黏一起了。这个程序也一直没有改变过。

我有很多年都是自己一个人吃饭,就是在深圳的时候,女儿上班中午也不回来,我还是一个人吃,所以不论是做饭还是吃饭,我都往省事上靠拢,为了省事也就有了打破常规的意思。当然,用“打破常规”这个词,似乎有点言过其实。

举一个例子吧,还是说饺子,要不我上面说那么多跟饺子有关的就白说了。我现在若吃饺子,煮饺子的方法就用的广州那个师傅的方法,但是我不并不是就煮个水饺,那样还是嫌单调了点,我会用吃馄饨的方式,煮饺子的时候放进一把虾皮,撕一片紫菜,或者蛋花青菜,总之是连汤带饺子的一锅煮了,一碗盛了,然后唏哩呼噜的吃下去,做和吃都简单,省事。

今天中午吃的就是这样一碗水饺,吃的时候,我才第一次想到,我们北方人的习惯是吃馄饨就是混沌,吃饺子就是饺子,吃面条就是面条,都是单独着来的,虽然饺子馅可以有很多很多种,面条也可以做出很多很多花样来。

在广东就不一样了,餐馆里尤其是那种“粥粉面店”里,有各种粥,有各种面条,也有馄饨,但还有一个很独特的“馄饨面”,就是一碗面条里有几个馄饨,或者是一碗馄饨里有一撮面条。这个馄饨面也吃过很多次了,今天才突然想到,这样做也是为了不单调吧。

如果把那种单一的各是各的吃法算作是常规的话,这个“馄饨面”也算是打破常规了,但凡打破常规,就会有新的形式出现,也许就可以算作一种进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万小时定律
后一篇:被包围的感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