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阳光老师乡村生活 |
分类: 随笔 |
我是因此而加了阳光的私人微信的,询问她大人的衣服可以不,阳光说也是可以的,尤其老人过冬的衣服。我曾经在家里找了几件压箱底的棉衣,寄了过去。每当换季,也打点一些不再合适的衣物围巾什么的寄过去。
在阳光的微信中也能看到她经常发在朋友圈的消息,她的学生雨天湿了衣裤,没有的换,她怕孩子着凉,会赶紧回家拿自家孩子的衣裤给学生换上,也能看到她的朋友们时不时的带着衣物和大米食油以及学生用品送到村里去。
阳光老师时常回她父母家帮助做一些农活,或者是晚饭后在村子附近的村道上走一走,遇到哪位大爷大妈就停下来聊几句,她回家和父母说了什么她帮忙干了什么,和路遇的老人们聊了什么,她都像记日记一样的记下来,每每看她记录的这些文字,就感觉有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是喜欢这些实实在在的真实的生活记录的,今天就把阳光老师11月13日的生活记事分享给朋友们。
十一月十三日记事
作者/阳光
11月13日
小伙子干活很麻利,边割秧子边跟我们拉家常,母亲很高兴,聊起她娘家村的人和事,总有特别高的兴致。母亲说:“乖,你家没有种红薯,你拣点好的回家吃。”小伙子说:“不用了,姑奶奶,我拉秧子时拾的红薯都够吃了。”母亲还是拣了一些个大、长相好的红薯放到了小伙子拉秧子的三轮车上。
小伙子说昨天割那一车卖了四十多元钱,今天割的没有昨天多,但小伙子还是蛮高兴的。小伙子把秧子装到车上后,就要帮我们家装红薯,父母赶紧拒绝。父亲说:“乖,你赶紧走吧,我们慢慢拾着装。你把咱家的红薯拿点回家吃。”小伙子说:“我姑奶奶已经给我车上搁了点红薯。”父亲说:“你再多拿点,咱自己种的,又不是啥主贵东西。”
母亲接话说:“不是饭好吃,而是那时候你们都老饥,还记得咱南红沟(地名)那块红薯地吗?那么远,总是走着去。”我说:“当然记得,在南红沟出红薯时,晌午错了,饿的不行,不时往路上看,看到你挑着饭桶来了,我们就会跑着去接。”父亲说:“那时候种红薯多,人也不出去打工,出红薯也不知道犁,都是一镢头一镢头刨的,把刨出来的红薯再切成红薯片。”
我接话说:“对对对,记得那时候到切红薯片时,岭上都是白茫茫的。”妹妹笑着说:“就是,那时候村子里人几乎都是在红薯地里吃午饭,红薯太多了,地里到处都是人。”我接话说:“就是,在地里有时还会吃到别人家的饭,咱爹还喜欢端着碗串到别人家的地跟人说话。”
母亲说:“是啊,晒红薯片必须得是晴天,有时半夜下雨了,就得起来去地拾红薯片,要是遇到阴雨天,切的红薯片都会变黑。有十多年了吧,人们都不怎么切红薯片了,切一点也只是为了吃红薯面,现在大家都把红薯直接卖了。”
我立马摆手:“不用不用,我稍微闭闭眼就行。”我躺在地上,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很是安心,比上班时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美的多。醒来时,父母和妹妹已经在拾红薯了,母亲把她的棉袄盖在了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