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有一些事,我想了想,都单独成篇,似乎还不能够,不如就一块说,就当是聊天,并且是那种“跑题跑不停”的聊天。
先说“将心比心不一定靠谱”,我们跟人讨论什么事或相互要说服对方的时候,会以“将心比心”来劝,好像这句话已是极致,好像一般情况下,大家也都认可,基本就可以偃旗息鼓了。
但这几天我总在想,所谓将心比心也不一定靠谱。比如,你看到那个照顾老人的护工,不够细致,提出意见,甚至你说将心比心,若是你的母亲你会这样吗,这个护工一句话就能怼的你无话可说,她说若是我妈妈,我根本不管她。结论是,心和心不一样,没法儿比。
“两难的境地”,最近听一个同学说,前月父亲去世,自己最觉后悔的就是这几年没有多一点陪陪父亲。我们这代人,这些年真真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父母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说有事就有事,孙辈的孩子也是一个或者两个,儿女也都忙于工作,带孙辈孩子的重任就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了。
那重心放在哪里就很让人纠结了,照顾了老人就照顾不了孩子,照顾了孩子就陪伴不了老人,我在医院陪护我父亲的时候,正好是退休了,女儿也没有成家,自己也还觉得轻省,有同病房的老人就感叹自己的女儿要带孙子。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很多,这些年又进入了这种两难的境地。
“怎么说话”,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独处的时间比较多,看书或者听书或上网浏览,都很是随心所欲,在想到与人交流怎么说话这件事上,又纠结了一下,因为有些“朋友”虽然不见面,但还是有电话交流的,通过话筒传过来的话都会让你不愉快,我觉得这也许跟我自己的心情有关,也可能跟对方说话的态度和方式有关。
记得多年前,我把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介绍给一个朋友看,希望他能从中获益,可是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一点都没有改变,这让我觉得很无奈。
我从小就脾气大,在家里也是最能随时发脾气的,我工作之后,与同事也有不愉快发生,后来我注意了这个问题,首先从说话上改变,再后来我自己也说过我自己是改变了的,但在遇到家里的大事的时候,我还是着急了,所以被认为“没有改变”,那一刻我也是很崩溃的,所以说,修炼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是需要天长地久的。
为什么有的人说话会让人不愉快呢,我想主要是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有时候,你是觉得你是为了对方好,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场合和说话的时机,如果这些都不考虑,那么你的好心就是驴肝肺。
“观念的破碎”,我们常常说“传统观念”,并以此来要求甚至是要挟自己和别人,其实,有的传统观念与现在真的是有些格格不入了,就算,所谓传统的还是合适的,也不一定是对所有人合适的,你若再用传统的来约束别人,就很招人烦了。
在婚姻,住房这两件事上,就很可以看出一些一以贯之的观念已经破碎了,什么嫁鸡随鸡,不可能了,闪婚闪离都不是新鲜事了,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就是房子,但现在一辈子租房子住的人也多的是了。
观念,有时候是有束缚作用的,在判断事情的时候,观念先行怕也是行不通的,今年,关于观念的说法很多,如果你突然觉得某一种观念在顷刻之间破碎了,也不要太惊奇,这也很正常。
“再见与撕裂”,我经常想,“再见”这个词真是有意思,它到底是还要见,是后会有期呢,还是再也不见了呢。英文普及之后,英文的再见变成了我们的口语,就连我妈妈这样的老太太也会在电话里跟我说一声“拜拜”。对,通常都是写成“拜拜”。
最近在某一篇公号文里看到这个再见被写成“掰掰”,我不禁一乐,用这个掰字太有意思了,这几个月不是一直在流行“撕裂”这个词吗,虽然,我不喜欢这个词,但却是经常看到。
关于撕裂,据说最近在米国那边,因为大选的事,有的家庭都闹不团结了,投谁的票不投谁的票,支持谁不支持谁,分歧很大,这又有点像我们这边前段时间因为左右之分,出现的各种争吵,后又由争吵变成各种的撕裂,这一撕裂几乎就等于“掰掰”了,掰了,再也不见了。
世事多舛,世事难料,你怎么能想到,在和平的年代,在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会有那么多的“掰掰”呢。
院子里几种颜色的簕杜鹃(三角梅、叶子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