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事,可大可小,可丰可俭,看各人选择也看经济实力,还看社会风气,不过说社会风气可能有点太大了,普通人家还是看经济条件看个人喜好和选择的。
我从小跟着父母都是吃大饭堂,所以到我自己成家的时候,我还不会做饭,都是一点点的摸索,经常向同事以及朋友请教,这才过了自己做饭这一关,有了孩子之后,自然是用心多了。
我们家,我妈妈是最会做饭的,她做的菜我们都比不上,我爸爸早早的就给了我妈妈特级厨师的名号,我妈妈烙的饼也是最绝的,不管谁再自夸说自己会烙饼,那都没有我妈妈烙的饼好吃。
还是说吃饭,小时候吃饭,父母是不让浪费粮食的,我们家吃饭也一直秉持全家到齐才开饭的习惯,一家人团团围桌而坐,从来没有谁先吃,谁后吃的。
父母离退休之后,妈妈就专职做饭了,爸爸是不会做饭也从来不做的,有时候也看妈妈做饭挺辛苦,尤其是夏天,那时爸爸就说,吃饭问题应该社会化,他的意思是由社会上来承担做饭这个事,吃饭的人都不用自己做。
改革开放之后,生活越来越好了,到饭店吃饭也不是需要再三考虑的事了,而且越来越经常的“出去吃”,那时我就想,这个吃饭社会化基本算是实现了。
可是,那时照比现在,还是差了一些的,现在的吃饭才更显得“社会化”了,街上大小饭店鳞次栉比,还有各种的外送服务,你看送外卖的小哥满街跑,多少年轻人在家都不开火了,送餐服务是越来越全面,不但我们过去说的盒饭给你送,就算煲仔饭,麻辣烫,水煮鱼,大盆菜都给送,能送到家的,也算应有尽有吧。
还有方便食品,半成品的食材,也是种类繁多,买回来也是简单操作一下就行了,这样的方便还为你省了不少的时间,这里先不涉及那些质量问题,只说说“社会化”的状况。
吃饭,有的人真是很讲究的,会选食材,会烹饪,一日三餐都做的很丰富,搭配的也很好,吃起来,自然也都是很好吃的,有的人却并不太“挑”,也不会“食不厌精”,简简单单就行,能吃饱就行。
说到吃饱这事儿,以我自己经历的几十年时间,也是有些变化的,小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们说谁谁家里男孩子多,每月定额的粮食不够吃,所以那时有邻居家相互的接济点粮票的事儿,到我长大之后,生活好了,那句吃饭只吃八分饱或七分饱的话就经常能听到了。
近些年,又流行养生,讲究“控制嘴”,吃什么怎么吃,被各种理念演绎着。我自己倒没有刻意的去“养生”,基本还是比较随意,吃的也比较清淡,也吃一些方便食品。
在照顾我妈妈的最后的那两年,我每回回家,我妈妈最关心我的还是吃饭问题,本来是我回去照顾她,她却总怕我吃不饱,每顿饭都问我吃饱了没,到了晚上她睡觉前,还问我饿不饿,要不要吃点什么,又说家里有什么什么。
我回到惠州父母的房子来居住之后,邻居王阿姨问我最多的也是,今晚吃什么,你吃了么,吃的啥。今年疫情管控以来,王阿姨家的保姆也进不来,王阿姨每天到饭堂吃饭,也经常觉得不可口,那段时间谈吃饭问题也谈的最多,我们的上一代人是挨过饿的,他们对吃没吃是比较在意的,似乎也是少一顿都不行的。
说“民以食为天”,吃饭还真是一个重要的事,像国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被别国卡脖子的时候,老百姓就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为啥勒紧裤带,就是尽量的少吃一点嘛,不过在那个时候也真没啥可吃的。
最近看到一些文章说到节约粮食问题,也说到全球粮食紧张问题,如果出现饥荒,那就真是大问题了,那时吃不吃得饱有没有的吃就是最重要的,根本顾不上吃不吃的好了。所以,国家安定,世界和平是多么重要,如果战火纷飞,毁掉的东西里面肯定也有土地和粮食啊,人若是连饭都没得吃,还能顾上其他的什么呢。
能有饭吃,能吃的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想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用小方巾学着扎的两只小熊一直放在沙发背上,那天拿给俩毛孩子玩,玩完又放了回去,不知什么时候就不见了,原来被猫给叼到沙发底下去了,今天,六一又给叼出来,上到沙发上疯玩了一阵,小熊脖子上的蝴蝶结也被咬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