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节目,听了几则关于未成年人的案例,未成年人,有被害的,有加害他人的,还有看的那本《坏小孩》,书中主人公利用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里14岁之前的不做刑事定罪的条款,周密的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李玫瑾教授在说到大学生犯罪的案例时讲到,很多的起因都会归咎到犯案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本来,少年这个词就很美好,少年时期也应该是一个相对美好的时期,比如,古文里的豆蔻年华,比如说年方二八。
十六岁,大概就在少年与青年的分水岭了。现在说十六岁的,是未成年人,就还是孩子,回想我这代人的十六岁,都是未成年的成年人了。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是十六岁,跟我同年同届的同学,出生月份小的,还不满十六岁呢。
高中毕业是七月份,九月初我们就以知青的身份到了林场,写到这,我突然想到,那时是说“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留在城市里的就不是知识青年了吗,当时是怎么说的想不起来了,也许这些留城的就是应届毕业生,这下不下乡,在身份上都有了区别。
19岁和91岁不一样,18岁和81岁也不一样,16岁和61岁不一样,16岁和16岁也是不一样的。现在16岁的应该都是在校学习的学生,那时的我们已经踏上劳动、建设、工作的旅程,现在16岁的还算是孩子,那时的我们开始了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
现在的16岁,虽然还是在校学生,定义还是未成年人,但他们的思想已经很丰富,对待世事的看法也颇具成熟度,而那时的十六岁的我们,虽然在文G中走过来,却还是显得单纯和简单,空有一腔的热情。
现在16岁的少年,有的已经谈过恋爱,课余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在资讯的吸收方面,来源多,信息量也是大的不得了,那时的16岁的我们,只有拿着小收音机听听新闻,听听现代京剧,听一听“每周一歌”,像成年人一样的开始“工作”了,谈恋爱还是被限制在“可行”之外的。
时代的不同,让相同年龄段的人有了不同的经历,和平时期都有这么大的差异,战争年代就更不一样了,红军里有红小鬼,八路军里有小八路,解放军里也有小战士,那些在枪林弹雨下出生入死的英雄,有的就还是未成年人,那些屡立战功,已经是指挥员的,可能也就18岁或20多岁。
16岁的我,在千方百计的找书看,那时真的没有什么书,16岁的我,开始了上山下田的劳作,16岁的我,被动的走向广阔天地,16岁的我以为从此就要扎根于那座山,16岁的时候,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改变什么的想法。
人,都有16岁,都会经过16岁而走过来,那曾经的少年,也会变成老人,那曾经的一张白纸,也会被各种颜色涂抹的几乎没有了空白,也许,那不经意间的一点留白,恰是我们看重和想要填补的。
人生就是由这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组成的,过往都是今天和明天的因,不管今天的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有着什么样的三观,16岁,都是一个初心成型的时候,不管能不能不管是不是“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们都也曾是少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