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词语,仅仅几个字,表达出的是一种场景,一个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的状态,比如“敲黑板”,这个词一看就仿佛感觉到老师在讲课,讲着讲着,为了提醒听课人的注意,就拿着粉笔敲黑板,这样的场景我们都是经历过的。
现在网上流传,网文中经常出现,以致有的人在说话的时候都会说:注意,敲黑板了,意思就是下面说的这个很重要,或者说刚才说的这个很重要,相当于要敲黑板让你记住的。
百度上查了一下,这个词最早出自2016年4月份的微博的热门评论,当遇到某个事件某些人发表言论的时候,阅读理解满分的网友们就会很精练的跟大家一句话的总结出其言外之意,开头总会带一句敲黑板划重点一词。
吃瓜群众,这个词包含了几种意思,有围观的意思,有只看不说的意思,还有不明真相的意思,就是说在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的时候,比如马路上有什么纠纷,可能就会围上一堆人看,你问这些人里的某一个发生了什么,他可能说不上来,或者什么都不说。
这个词也是网络流行语,最早是指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往往后面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后来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一开始其实是指“吃瓜子”,后来说成了“吃瓜”,这个词流行以来,不但有被称作吃瓜群众的,也有自称“吃瓜”的,还有简称“瓜众”的,都翻不出围观、只看不说、不明真相这几个意思去。
我看到“吃瓜群众”这几个字,就像看到一群手捧着西瓜的人或坐或站的边吃边看着什么的样子,很有画面感。
“按住谁谁的棺材板”,这个话很有意思,最早说出来的人也真是富有想象力,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可乐,好像不赶紧按住,棺材里的人就出来了,而且,那个按住棺材板的还在哇啦哇啦的说话。
说“按住棺材板”是从“棺材板压不住了”延展过来的,是指那些话说的太离谱不合逻辑或在某一学科里完全偏差了,那个已去世的专家、元老、祖师爷,都要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了的意思,延展下来就是你说吧,随便你侃,棺材板我给你按住了。这样的语境是不是很有趣。
“不在一个频道上”,两个人观点不合,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一句“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可以解释的通了,也就可以不继续白费劲的往下说了。过去没有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说“总是谈不拢”,或者“鸡同鸭讲”,或者“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等等,但是怎么看,这个“不在一个频道上”都似乎更贴切,当然,是更有现代感。
“掉了一地”,这个词,也算是极尽夸张了,粤语里有一句形容吃惊的词是“跌眼镜”,就是说惊的眼镜都掉了,与此相应的普通话里的这种形容词我一时都想不出来。现在又出了个“掉了一地”,大概可以和“跌眼镜”想媲美了。
“掉了一地”,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比如听到某人肉麻的话语,说“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又比如台上的表演实在惊世骇俗,台下观众眼睛掉了一地。后来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是“节操掉了一地”,近来又有“脸皮掉了一地”的说法。这个词也是很通俗的,怎么用,理解起来大概都不会跑偏。
那天因为有感冒的症状,我赶紧吃药压制,因此写了这个事情,标题用了“吓死我了”,后来好友看了给一句评论说“吓死宝宝了”,我一看就乐了,说我怎么没想到,要是用这个做标题就更有趣了。
“宝宝”也是网络流行语,不知怎么就一下流行开了,宝宝指自己,比如吓死我了,就是吓死宝宝了,还有“乐死宝宝了”,一个词语一旦在网络上流行开,就会很快的有各种用法,或延伸或添枝加叶,这个宝宝,还有宝宝来了,笑死宝宝了,本宝宝,本宝宝拜托了等等。
自从淘宝上不论谁都是“亲”之后,宝宝也一样,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称对方,还不分男女老少。不过这个宝宝,跟巨婴绝对不是一回事。
先说到这吧,下回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