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说话的地方,于我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说话的地方是:日记,最早就是日记本和笔,手写记事。然后有了网络,就是博客,博客是网络日记,有了博客就彻底脱离了手写,在速度上是快了很多,省了不少时间还可以与陌生人交流,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微博,对我来说是在离开电脑的情况下使用的小工具,最后,就是微信了,我的微信朋友圈也几乎是天天更新的,由此可见话还是说了不少。
从写日记开始,我就觉得这是自己跟自己说话的方式,想到什么了,要说出来,方法就是把它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梳理和分析,有时候比较乱的一件事,写过之后就清楚了,也就放下了。还有就是生活中的事,自己觉得有趣的,记下来,日后重读就会很真切的想到当时的情景,如果不说(写)这事也许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写不写的对历史进程对自己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只是,你突然想说什么的时候,不一定正好有人在身边,就算有人在人家也未必有耐心听你说,所以,写下来就等于是说出来了,虽然只是说给自己听。
有了博客就不一样了,原本是说给自己听的,变成了说给很多人听,有的是你的同学朋友,有的是其他陌生的博主,因为交流,你的自说自话就延展成了讨论变成了谈话,你的话说出去了还引起了回响。
写博,也看博,就发现也有许多我这样自说自话记录生活的,这跟过去的所谓的写作还真是不一样,与文学也没有多少关系,像我这一类的记录自己生活以及思想观点的博主在互访之后也会成为好朋友。
有了微信之后,好多朋友都放弃了博客这块园地,生活的记录也越发的简短,只需三言两语就能成就一条朋友圈,虽然我也算是微信控,但我还是喜欢博客这一块,所以一直保留着它,并时时更新。
这是因为我还是把它当做了一个说话的地方,即使越来越少回应也没有关系,反正我本来就习惯自说自话。最近因为疫情,在现实生活中实行了隔离管控,在网络上的管控也愈发的“严谨”,我之前写的那篇《武·汉记忆》,在几天之后,被删除了。
这篇《武·汉·记忆》说的是我2008年和2011年到武·汉学习和旅游的事,怎么看也没有对谁不好的言论,怎么就给删掉了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一篇在发出之后还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有两百多人浏览过。另外,以前也有过被删帖的经历,那时,网管删帖还通过系统通知告诉你,这回,删了就删了,连吭都不吭一声,唉,还是我自己发现的。这样的情形就有点像是“不让说话”,但总得让人有说话的地方不是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