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怀念三毛的文章,掐指一算,三毛离世已经二十九年了,时间怎么会这么快,三毛这一走就将近三十年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知道三毛,从看了三毛的第一部作品《背影》到不断的买不断的看,应该是把三毛的作品都看了,那时候,是那么的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能自由的“流浪”的行为,喜欢她的由爱情转为文字传递出来的真诚的情意。
有人说,三毛的作品引入大陆之后,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女)文青,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觉得,所谓影响,也许只存在潜移默化之中,而不在文学作品上,因为三毛是独一无二的,那样的文字那样的叙述那样的情感都是很难模拟的,也不是能够可以学的来的。
喜欢三毛的作品,如果是说故事,你就可以完全是在看那某一个时候发生的事儿,三毛并不夹叙夹议,也不会用评论来左右读者,就是说事儿,孰是孰非,你自己判断。有趣的事哈哈一乐之后,跟个人德行有关的事,唏嘘感叹之后,你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三毛在写到她在某一地旅游时,用了“古意盎然”这个词,当时我只知道有“春意盎然”,没有想到还可以用“古意盎然”来形容一座小城,这一字之别,道出了那里的风貌特点,即使不细说,读者也能感觉出古城的意境。
三毛逝世之后,我也曾不止一次写过纪念的文字,把心中的感觉都一一道出,在过去了的最近这几年,忙忙碌碌的走过来,似乎困囿于很狭小的范围,但是说到三毛,还是会想起很多她作品中的内容和当年看她作品时的感觉,对她的喜爱也从来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减少。
三毛逝世之后,有一天我下班用自行车带着从幼儿园放学的女儿回家,路上我说三毛逝世了,你知道三毛吗,女儿说知道,就是写书的那个三毛,我们经过桂园路的那个院子(忘了叫什么单位了),在到达之前,看到给三毛留下最后影像的摄影师肖全走出去过了马路,我们进到院子里,看到了肖全拍的三毛在重庆的那组照片,并买了两套,一直珍藏着。
在茫茫人海中,总会有你喜欢的人,总会有能够影响你的人,这个人可能在你身边,也可能永远的缘悭一面,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遇到有没有感知到有没有需要过。
祝三毛天堂安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