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九月,五号那天,我们“74林场5队42军子弟群”时隔三年又小聚一会,又时隔一个月,才来得及记上一笔,时间过的太快了。
这次聚会,我发现,我们这群人是越来越活泼了,拍完集体照,各自“组团儿”拍照的时候,几个女生后面会冒出一个男生,几个女子中间又插花儿着一个汉子。虽然这“组团”有组团的原因,插花有插花的道理,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有趣。
都说发小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大部分是发小,我们,家是同一个大院的,吃饭在同一个大饭堂,我们,同是七四届高中毕业的,同一天到五队。然后,我们一起在那个山沟沟里一起生活和劳动。九月五号是我们共同的纪念日。
在山沟沟里的共同生活也是很有意思,我们住在同一趟平房里,早中晚的钟声,我们一起出工一起开饭,同时休息,我们一起到小河沟里洗衣服洗被单洗鞋子,我们都不大会从水井里往上打水,我们一起学,一起熟练起来。
我们,上山种果树育茶苗,我们,挑肥浇水种菜,我们,搬砖和泥盖房子,我们,翻山越岭拉电线,山沟里终于亮起了电灯,我们,强弱搭配一起间伐林木,共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了微信之后,我们有了这个群,群名称严格的控制了“血统”的纯洁。
其实,这样特别好,这也是我们能够达成的共识,是我们能聚在一起并聚下去的先决条件。今年是我们下林场45周年,8月30日晚上,中国孟在群里言简意赅的打出一行字:9月5日,45年。我紧跟一句:我们要不要聚一聚呢?更晚一点,莉莉接话说:同意聚一下。
九月一日,我把在《穿越70年的记忆—独家老照片,诉说惠州成长的峥嵘岁月》里看到的一张我们五队几个人吹拉弹唱的老照片发到群里,大家围观讨论了一下。九月二日,中国孟发消息说74年5队入场的场友,9月5号小聚,参加的报名。然后我们就开始接龙报名,定下了聚会的时间地点。
聚会那天,旭日从深圳过来第一个到达聚会地点,他在群里说带了一盒月饼来,没事的就早点过来吃月饼聊天。我们陆陆续续的到齐了,到达的都先吃一块月饼,那月饼还真大,就像八月十五刚刚升起的月亮,一人吃一小块之后,还有很多。
说我们是发小,小的时候却还有些“生分”,这也是那个年代的特点,基本是男孩子跟男孩子玩,女孩子跟女孩子玩,到了林场五队之后,才渐渐的“解禁”,因为都长大了嘛,都“工作”了嘛,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渐渐的脱掉孩子气褪去学生腔。
那时候,倒也并不苦闷,劳动着并快乐着,部队长大的孩子跟着父母走,对山水田园什么的也不陌生,部队大院也都是跟自然接近,所以到了林场,看到什么蛇啊虫啊,也并不会害怕的太夸张。
时间总是一天天的就过去了,后来,恢复高考的时候上了大学的,当兵的,回城工作的,陆陆续续的都离开了林场,有那么些年都是各忙各的,偶尔一聚的间隔都比较长,到退休前后时间充裕了,聚会的频率才稍稍频密一点。
当然,在感情上我们还是很接近的,特别是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总是让人不能忘怀,毕竟那是人生的早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算是人之初吧,那时,很朴实很纯真,如今再相聚,能够对接上当年的朴实和纯真,实在是很让人欣慰。
是发小是同学又一起当知青,有过一段共同的生活,有着共同经历的“我们”,互相了解,聚在一起就没有隔阂,说什么各自也都懂,开起玩笑来也是心领神会,聚在一起就特别高兴,有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和欢乐。
2007年的一次知青聚会,中国孟在留言簿上题词:想死你们了,今年聚会他写的是:见一次,少一次。每次聚会都不能全员到齐,也是很遗憾的。这次说到45年如弹指一挥间,待50年纪念日要来个大庆,又都说五年很快的,一定都要来,就这么说好了,我们,相约2024。
当年刚到林场时的我们~~
这张照片,谁都记不清是在什么情况下是谁拍的(里面没有我)~~
2016年聚会时的合影~~
今年聚会时的合影~~
聚会前晓源同学发给我的,聚会之后我誊抄在签名本子上的~~
九月份频频与林场知青见面,又因为有记事的习惯,突然就想以“我们”为题写一个系列,这个“我们”也可以是家人,同学,同事或曾经一起参加什么活动的人,已经写了两个和知青有关的《我们》,如果可能就继续写写“我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