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不怎么喜欢看图画书,可能是认字早的缘故,对“字书”很感兴趣,那时候除了儿童读物人民画报之外,好像也很少有图画书比如像现在的所谓绘本,漫画书也比较少。
那时,书中有几幅插图都是很稀罕的,报上或谁的文章配个图,人们都会用“图文并茂”来称赞,哪想到,突然就到了今时今日这么一个读图时代。
旅游和摄影也推动了“读图”的热情,更因为大量的绘本层出不穷,新新人类的选择是更快更方便更容易懂和更轻易的心领神会。所以表情符号也应运而生,图片的运用似乎比文字来的更多更普遍。
就连我自己也不自觉的被影响了,最早只是想把拍的图片给朋友们看,共同分享一下,渐渐的就发展为无文不图了,好像不管说什么都要配一幅图片才更明白更清晰,也可以省点力气去想合适的词语。
昨天在游览渔人码头的回程中,朋友一直跟我说这是一号公路,是先于其他几条公路包括高速公路的道路,还指给我看路边电杆上的1的字样,说这就是一号公路的标识。行驶之中,一号公路让我觉得是一条风景很美的公路,当时我就想,我在车上这么“捕风捉影”的拍几张照片,根本不能表达我眼睛所能看到的美,那些风景转瞬即逝,相机的功能还没有眼睛那么高超呢,它也许拍的不清楚,也许没有我的视线那么宽泛,如果只以图片示人,人家可能会觉得并不像你感觉到的这么美啊。
我就想,我介绍一号公路肯定也是用图片啦,但是能让人看出它的一路美景吗,那么,如果我一张图都不用,又是否能应用文字来表述清楚,是否能只用文字来描绘出它的美景呢。继而我又想到,以前看的那些作家的文字,不管是小说中还是散文里的对环境或者是景物的描写,都能让你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也能感觉到风景的美好,根本无需图片佐证,功力全在文字上,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做不到呢。
也许就是因为拍照太方便了,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特别想把它介绍给朋友,最便捷和直接的方法就是拍张图传过去,基本不用说明,这个时候,就只有图茂而没有文的位置了。因为“图”的容易获得,文字渐渐式微,也让我们觉得用语言和文字来做说明真有点力不从心。
其实也有例外,我有一个朋友是个旅游达人,八九十年代甚至新千年之后的十来年,她出行都很少带相机,那就是“用心游”,我们拍照的回来可能看着照片都忘了是哪,她却是虽不拍照,但可以把旅行路线,名胜古迹,自然风景给你介绍的清清楚楚。如果她写游记,就会让你觉得都看到了,而不需要用图片来说明。
从过去的图片少到图文并茂再到现在的图片比重更大,也看出了时代的变化,个人也一定会顺势而有所改变,所以我还是很佩服那些本可以用图片说话却依然以文为主,坚持用文字说话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