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又流行拿“亲妈”说事,有那很长的帖子,一段一段的,例举各种“亲妈”行为,比如有一个是这样的:20岁的时候,我妈问我:
兔兔你怎么还不找男朋友啊?
我要变得更优秀,未来一定会有一个人在等我的!
啊,阎王爷吗?
鉴定完毕,这绝对是亲妈。
类似的小段子有很多,就好像亲妈不如后妈似的。当然这里有小小的调侃和吐槽,也让人看了忍俊不禁。现在的妈妈也越来越有性格,有自己的说话处事方式,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和纵容子女,其实这也挺好的。
那天还看到“国馆文化”的一个帖子,标题是《六亲不认以后,我生活的越来越好》,开头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在这个成熟的契约社会里,亲戚就是最大的对立物:宗族人情、血缘关系,道德伦理,成了新时代观念的镣铐,唯有打破这个镣铐,才有自由,才有机会让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文中例举了几种令人头痛的亲戚,比如搜刮式亲戚、口无遮拦式亲戚、势利眼亲戚、爱攀比的亲戚,最后说:路遥《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亲戚关系常常是最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事实的确如此,有些亲戚,值得你敬而远之,远离了,你的生活才可能过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想说的“亲的不亲”,有些家庭因为“大难临头”就“各自飞”了,不飞也都像乌眼鸡似的跟仇人似的,有人说父母在还是一家,父母不在就散了,有的说三观不同亲戚都没得做,这就是我想说的“亲的不亲”。
再说说“不亲的亲”,不亲的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一家人的,反而可以很亲密的在一起,做朋友做的不腻不烦,见了就开心的,这就是我想说的不亲的亲。
我们这一代人,从文革时期过来的,那个时期正值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思想禁锢很严重,所以什么“亲爱的”“爱你”啊这一类词都不能说,导致我一直都说不出口。记得九几年的时候,办公室来了一位新同事,比较年轻,有时候电话一响,她拿起来听到对方的声音就说“亲爱的”,我当时还别扭了一下,后来知道人家的“亲爱的”还只是同学朋友而已,这个“亲爱的”也就是称呼中的一种而已。
进入网络时代,各种称呼层出不穷,原来不在大庭广众说的,都流于表面了,人们也都接受并用于口头了。有了淘宝之后,“亲”这个字(称呼)更是被用滥了,不用还不行(不允许)呢。
渐渐的我也觉得这个“亲”字很好用,比如平时见面都是连名带姓称呼的同学,你发微信聊天的时候,全名写上就显得很正式很严肃,也很生分,若是省去姓了,又不是习惯的那种。有一次,我灵机一动就用了“亲”,然后说该说的事,自己感觉很好诶,以后几乎就用这个“亲”开头了。
用多了,就想,反而自己家的人从来不“亲”,同学朋友同事倒都是“亲”,这真是“亲的不亲,不亲的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