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家,就是有那么两个人要一起生活了,找个住处,这个住处也就成了“家”,然后这个家里的成员也许会增加,也许会减少,有时候会很热闹,有时候又会很冷清。
说起我的这个家,有很多年,也就像是一个驿站,像是一个客栈,来来往往了一些人,这些人长长短短的住过一段时日。
当然,就我自己来说,是喜欢清静的,也喜欢独处,自己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然后或看书,或写字,或看看电视,或狠狠的睡个懒觉,那都是自由自在的,心情舒畅的,不受干扰的。
但是,我的这个家呢,还真是有不少受“干扰”的时候,亲朋好友的来来往往我都认真的接待了,五六个、七八个人的饭菜,也连续不断的做过一段时间,有时候,自己都奇怪自己,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却也能应付这样的人来人往。
女儿很小的时候,同学从山东到深圳来玩,带着她的女儿,在我家里住了几天,我带她游深圳公园,去沙头角购物。女儿小的时候,帮我带女儿的保姆一家人到深圳来玩,也在我家住了两三天。
娃他爹有一个时期在乌鲁木齐做事,带着新疆的几个朋友来深玩,也是住在家里,一屋子大男人,能吃能喝,却也住了好几天,现在回想,奇怪他们为什么不住酒店呢。还有一个也是娃他爹的朋友要商调深圳,还是住在家里,一住就是好多天,看资料背题参加考试,后来好像也放弃了,但是在我家住的那些天,打的山响的呼噜真是令人难忘。
我同学,当年跟着转业的父亲回了山东老家,实在不适应北方的冷,九十年代初带着孩子来深圳找工作,那一段时间也是住在我家,早去晚归的,有时候也一起吃个晚饭,后来她到淡水应聘,还把孩子放在我家托管了几天,反正我是大人孩子都应付的来。
还有一个朋友,也是从山东到深圳来谋生的,那是1988年的事了,在正式上班之前也住在我家。凑巧的是,他到的第三天我们就按计划出门了两三天,留他自己在我家里,现在想起来好像有点悬,这个朋友也已成家立业,孩子都读大学了。
那年姐姐家装修,一家三口搬到我家里住,三口人本来也不算多,可是,她这一家三口都是重量级的,也能吃,那时做饭做菜的量也大。也是正赶上了,当时家里还有一个客人,是爸爸原来部队干事小刘的妻子,从河北保定来投奔自己的丈夫,部队驻地没有合适的工作,她在深圳找了工作住在我家。
逢周六日,这两口子也在我家团聚,这样,一桌子就是八个人了。姐姐家两个多月才装修好,他们打道回府,小刘的妻子在我家住了将近两年。
东北的表姐堂妹到深圳来也都住我家,表姐的女儿明亮大学毕业到深圳“考察”,在我家住了四十天,那时正是假期,我和女儿带着明亮在深圳附近的几个城市转了一圈,我说这是珠三角自驾游。
我家还接待过一个“尊贵”的客人,是某电视台的主播,调任深圳电视台的时候,在我家落脚一宿,晚间跟我女儿聊天,知道我六岁的女儿也喜欢看《编辑部的故事》,他说:这是我知道的喜欢这个剧的观众里的最小的一个,他还问我女儿知不知道那个动画片(我忘记了),他说里面的六个动画人物都是他一个人配的音,每个人物的声音都不同,还当场表演,真的是随人物而变声,很是了得,后来在电视节目中见过他,可是我真的不记得他的名字了。
有人说,钱可以买到房子买不到家,我总是琢磨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不是:房子不等于家。如果房子不等于家,那么买房子就不等于买家,卖房子也不等于卖家。但是,如果房子不等于家,那没有房子,家又安在呢?
我家的这套房子,我住了三十年,它到底是不是家呢,曾经,它临时接待安顿了那么多人,最近,又频频的有人进出,这个家也将不是家了,在我的眼里它又该回归它原本的属性,仅仅是一套房子而已。因为它将不再是家,所以我想起曾经与我分享了这个家的亲朋好友的这些事。
加载中,请稍候......